越调发展漫谈
2014/8/11 16:25:2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越调剧种是河南三大剧种之一。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大师是全国文艺界学习的模范,申派名剧《收姜维》、《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娶妻》、《三顾茅庐》、《七擒孟获》以及越调皇后毛爱莲的毛派名剧《火烧绣楼》、《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等唱响全国。两位大师多部精品剧目被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大的戏剧会演中,越调剧种可谓是大显风采,当时的许昌越调剧团团长毛爱莲曾带领全团到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申凤梅饰演的诸葛亮,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演得很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了,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变,娱乐场所也发生转移,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好多越调优秀人才调离了自己喜爱的岗位,大多越调剧院也已名存实亡,只有以申凤梅为首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和以毛爱莲为首的许昌市越调剧团还能正常演出,但也是困难重重。
越调剧目除申派和毛派较有影响的代表剧目外,新的剧目相对较少。越调古老的传统剧目老戏老演,千篇一律,质量低劣,使越调演出出现萧条、冷落、空前萎缩。有时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参加戏剧大赛,提升剧团演出水平,团领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集资金,也打造了一些高质量的新剧目,如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老子》、《吵闹亲家》和许昌市越调剧团的《狸猫换太子》、新改版的《无佞府》,都在大赛上获了大奖。但比起其他剧种,好像还是形不成拳头,越调的影响还是有些小了些,原因可能是越调团体太少,观众群小。
越调剧种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越调人才匮乏,演员、编剧、音乐、舞美等相关人才都不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昌越调剧团演出水平在河南省戏曲界名列前茅,得到了广大观众和戏曲界的认可,就是因为许昌有著名剧作家齐飞、导演刘德言等,才打造了越调精品剧目,造就了一批高艺术水平、高素质的越调演员。现在的许昌市越调剧团没有一名在职编导,还要靠早已退休的那些老导演们带病坚持组织同志们排练剧目。综观整个越调界,后继无人,舞台上中坚力量还是四五十岁的演员。随着老艺术家们的退休,现在每个剧团演员行当都不齐全,实在令人担忧。当前的专业戏曲艺术院校,没有一所培养越调人才的。越调人才匮乏成为越调剧种发展的大障碍。越调没有新生力量,好比死水一潭,哪来的生机与振兴?2008年越调改编的《无佞府》一剧,要参加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剧目需要行当齐全,阵容强大。然而,剧团演员严重不足,领导千方百计从兄弟剧团借用了一批演员投入了排练,由于他们对越调不懂,使排练难度大大增加,很简单的越调唱腔导演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给他们排练,越调的特色与韵味不能体现出来。大赛结束,借用的演员又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对于越调剧团正常演出来说,只有减兵拆将,下大工夫打造的越剧精品剧目又变成了一般下乡的普通演出剧目,甚至有的剧目大赛精品化,赛后残废化。这些现状都是越调人才的匮乏造成的。
在国家对少数剧种的重视下,越调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更应加大力度,珍惜机遇,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抓好越调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越调艺术精品才能打造出来,才能把越调艺术发扬光大。
作者:马忠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日报(200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