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许昌

“倒霉大叔”: 一桩“婚事”曾轰动全国

2013/4/27 15:02:09 点击数: 【字体:


    今天,无论是用社会效益还是用“票房”价值来衡量,改革开放初期,最具有时代印记、最能够折射时代光彩、最具广泛影响的豫剧现代戏,当数著名剧作家齐飞创作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当时,有评论指出,《倒霉大叔的婚事》是继《朝阳沟》之后,豫剧现代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果说《朝阳沟》是歌颂上山下乡的一部名剧,那么,《倒霉大叔的婚事》正是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出的又一部好戏!

    “现在的人真能,半夜三更还在云彩眼儿里飞哩!”
  
    “这鞋大小都中,大小都中。”
  
    “给,你吃个熊猫。”“啥?熊猫?”“是熊猫糖!熊猫糖!”
  
    “你可真不是个老实人。”
  
    ……
  
    对于这些诙谐幽默、“土”得“掉渣”的对话,相信大多数喜欢豫剧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不就是《倒霉大叔的婚事》中,“月下相会”时的经典台词吗?我都会背了!
  
    然而,这些让人“会背”的台词至今已经23个年头了。
  
    23年前,“倒霉大叔”常有福、寡妇魏淑兰、能人侯圈……在戏台上一出现,便牢牢“扎根”在了人们心里。
  
    著名剧作家齐飞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为背景,以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出的这部现代戏,凭借幽默而又生活化的语言、亲切浓郁的乡土气息,征服了亿万观众。该戏不仅叫响了河南,更如一股旋风一夜之间红透全国,奇迹般地创下了连演3000场久盛不衰的历史纪录,从而确立了它在全国戏剧艺术领域的不争地位。

●拿蛋换盐的小山村催生一部好戏

    (“多存芝麻好打油”,剧作家齐飞这样形象地比喻积累生活对作家的重要。他认为,生活有多深,作品就会有多高。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积累生活、提炼生活,才能写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倒霉大叔的婚事》这部好戏的诞生,正是来源于眼前的真实生活对作者内心的巨大震撼。)
  
    时光回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一次,齐飞跟随一个剧组跑到禹州市鸠山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选外景。到了午饭时间,村支书将他们请到家里热情招待,支书的爱人忙前忙后准备下面条。
  
    可是一行人左等右等,迟迟不见面条上桌,齐飞就想找支书的爱人看个究竟。找来找去,他发现这位农家大嫂正一动不动地蹲在自家鸡窝前出神。看见客人找来,大嫂忙不好意思地解释:“再等一会儿,等这鸡下了蛋,我就能拿到村口的代销点去换盐了,要不然,咱中午可就要吃白面条了。”
  
    吃上一顿咸面条,竟然这么难!大嫂随口说出的一番话,令齐飞深受震动。临走时,他特意买来几斤盐、几包饼干悄悄留下。出了村子,每个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广大农村送来了一个又一个福音。这之后,齐飞再次来到了他曾经惦念的那个穷山村。而这一次的所见所闻,又令他大吃一惊。有的人家盖起了砖瓦房,有的人家做起了小生意,村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初,为吃上一碗咸面条费尽心思的那位村支书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农民以前不敢说的话敢说了,不敢想的事敢做了,只要有本事,就能发家致富。”
  
    仿佛两重天的两种生活场景,让齐飞内心感触很深,涌出了创作的无限激情与渴望。他急切地想要书写时代、书写生活、书写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思想观念的洗礼。
  
    “春风吹得人心醉。” 1984年,带着泥土芬芳、农民智慧的农村题材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以这样一句开场白,走上了舞台,走进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里。

●两位主角儿从现实中“蹦出来”

    (“常有福”和“侯圈”,一个是有胆有识却挨整受气的“倒霉大叔”,一个是混迹乡里却善良可爱的“喷将”、“假仙儿”,这两个极具艺术光彩的戏中人物,诙谐本色,贴近生活,成为中原农民的生动代表。他们身上映射出来的强烈时代精神,感染着观众和我们这个世界。)
  
    “倒霉大叔”常有福,命运坎坷,屡受迫害,年近五十,婚事难成……他雄心勃勃办起编织场,侯圈做媒,将表妹———寡妇魏淑兰介绍给他,魏淑兰是个编织能手……他们的婚事遭到众人反对……经过不懈争取终成眷属。
  
    这是“倒霉大叔”在整部戏中的命运轨迹。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常有福”的形象,是那个年代现实生活中一位真实的“倒霉大叔”的翻版。
  
    这位戏外的“倒霉大叔”大名常富贵,却以“常运动”的绰号混得无人不晓。他扒煤车闯进作者家里,只为索要一纸诉状。“我要告俺乡里两个赖货。这两个货是砒霜拌大蒜———又毒又辣,医生又开棺材店———死活都要钱。我告倒他们了,是汽车压罗锅(驼背)———死了也直(值)了;告不倒权当是拉磨驴断套———空转一圈。”
  
    这位眼神中透着狡黠精明,内心却纯朴正直、经历曲折的“常运动”,最终变成了戏里活灵活现的“常倒霉”。
  
    而另一位能人“侯圈”,则是作者齐飞到庙会上体验生活时的意外“收获”。“老少爷儿们站一旁,我几句实话您细思量。没有细米吃粗粮,没有新衣穿旧衣裳。没有稠的宁喝汤,也别有病在身上。要是崴住脚或长了疮,扭住腰或腿受凉,只用我侯家膏药一大张,贴不好你卡腰可骂娘……”这个打着赤膊,声嘶力竭兜售“侯家”膏药的庄稼汉,光棍一条却养活着两位孤寡老人,每每出现邻里矛盾,他都要上场“救火”。他游手好闲、能说会道,却又可爱可亲。正是这次巧遇,令“膏药侯”来到齐飞的笔下,大名鼎鼎的能人“侯圈”在舞台上鲜活地立了起来。

●一出好戏一盆冷水一波三折

    (《倒霉大叔的婚事》上演距今已23载,多年来,它始终是许昌市豫剧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可当时谁能想到,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个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交锋的年代,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大戏,在接受上级审查、面向全国公演的过程中,却曾遭遇一波三折的“难产”。不过,历史最终证明,金子的光芒任谁都无法遮挡。活在观众心里的作品,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
  
    当年所有的挫折和打击,今天在齐飞看来,都已是过眼烟云。他笑称那时的自己就是活脱脱的“倒霉大叔”,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经过潜心创作,该戏剧本一气呵成,随后只用了20多天就排演完成。
  
    在许昌剧院的首场演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一连上演17场,场场爆满。剧院门口每天都停满了载人看戏的拖拉机、自行车,卖票窗口前排起了看不到尾的长龙。
  
    该剧的演出盛况也惊动了省文艺界的领导,一个由各方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团来到许昌,现场观看演出。不料,这部老百姓追着看的戏,高层领导却并不买账。一些领导直接泼出冷水:“农村老头儿老太太谈情说爱的事排成戏,太粗俗不堪。不把描写婚事改成描写大生产,就没有出路!”
  
    虽然事后此剧冒着得罪领导的风险,坚持一字未改地参加了全省首届戏剧大赛,但结果却令所有主创人员大感意外。在隆重的颁奖大会上,“倒霉大叔”的扮演者任宏恩、“侯圈”的扮演者艾立轻松拿到了表演一等奖,剧团获得演出银牌奖,舞美获一等奖,音乐获一等奖,导演奖也收入囊中。唯独剧本一奖未得,铩羽而归。对于整出戏成为夺奖大户,而剧本本身却四面遇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怪现象”,作者本人却看得云淡风轻,“戏是写给老百姓的,戏要活在舞台上,活在老百姓心里,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我拿不到奖牌,也算得到了最大的褒奖”。

●“河南老汉”的“婚事”轰动全北京

    (只有历经风雨,方能见到彩虹。当《倒霉大叔的婚事》带着来自中原大地的泥土气息,一路坎坷走上首都北京的大舞台,豫剧以其唱腔优美、情感浓烈的特色倾倒了北京观众。人们发自肺腑的欢笑和掌声,如同阻挡不住的热流,刹那间奔涌而来。辗转三大剧场,配发站票连续公演1个月的纪录,使得这部戏迅速声震  全国,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
  
    来郑州看过电视台现场转播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连连叫好,赞不绝口。他向作者齐飞郑重保证,一定要促成这部戏在北京公演,官方的路走不通可以由他向演出公司推荐,决不能埋没一部如此优秀的作品。
  
    1986年7月,北京演出公司正式邀请许昌市豫剧团赴京演出《倒霉大叔的婚事》。
  
    成功虽在意料之中,却也来得如此之快。在京期间,应首都观众的热情要求,剧团先后辗转三大剧场,连续演出一个月,场场座无虚席,甚至不得不临时加座。不仅首都文艺界人士分场次观看,时任文化部部长的王蒙也专门冒着瓢泼大雨来看演出。
  
    更让齐飞本人哭笑不得的是,他身为该戏的编剧,却也是一票难求。为了应酬北京老乡和各方朋友,他不得不每天起大早到剧院门口排队买票,到了晚上再接着兑换高价票,那段日子一双脚跑得酸疼,心里也装满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当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同时、同场直播,互不相让,两家大台第一次为了一部戏而“剑拔弩张”。北京许多商店也把电视搬到门口路边,当做招徕顾客的活招牌。《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一台乡间戏  倾倒万人心》,对该剧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部对剧团全体人员进行了通令嘉奖。
  
    也正是这台戏,为河南省摘得首朵戏曲梅花奖,为许昌市推出了3位国家一级演员,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戏曲编辑的最高奖项———曹禺戏剧文学奖。
  
    1987年,由该戏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电视剧均获国家大奖;2004年,《倒霉大叔的婚事》参加全国现代戏经典剧目调演,现场常州观众仍是座无虚席,看得开怀大笑;2008年,剧团原班人马应邀远赴新疆慰问演出,再次引发观戏热潮……
  
    剧作家齐飞这样饱含深情地回首往事:“一个人是渺小的,但他只要走在时代的行列中,便会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一支歌是单调的,但它只要汇入时代的交响曲,便会发出震天的轰响。”【原标题:“倒霉大叔”: 一桩“婚事”曾轰动全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晨报 作者:李金遥 黄双燕 2008-11-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