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许昌

越调声声韵悠扬

2014/8/11 16:29:25 点击数: 【字体:

    日前,由马炎心、贾凤翔、王文亭编著的《许昌越调》一书,正式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许昌越调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的专著,《许昌越调》全书近60万字,系统地叙述了许昌越调的发展历史和演出团体、演出剧目、名伶新秀、人才培养、演出习俗及越调音乐的衍变、唱腔板式的分析、曲牌音乐的功能及经典唱腔等,涉及许昌越调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该书对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创造的“毛派艺术”进行了详尽评述,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资料,可以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许昌越调的又一个保护性成果。
  
    “越调和豫剧、曲剧,并称河南三大剧种,均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国务院在公布河南越调这一项目时,却是以越调(周口)和越调(许昌)的形式区分的。此举充分说明许昌越调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作为本书的主编,马炎心谈及编著初衷时说。
  
    越调是植根于中原沃土的地方戏曲,《许昌越调》在对历史的回望中,清晰地记录了许昌越调的演进轨迹。带着期盼与渴望,让我们一次次来见证历史;怀着敬意与激情,让我们共同回忆曾经的辉煌。从越调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李桂红开始,许昌越调就开始展现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非凡魅力。
  
    “李桂红是越调女演员的鼻祖,后来的越调女演员在师承或艺术上都是她的徒子徒孙。”马炎心简单地归纳道。在越调发展史上,除了出现第一位女演员,许昌越调更是创下了多个“第一”——1915年,当时属于许昌的越调社班赴开封演出,开了越调剧团赴省城演出之先河;1960年,许昌专区越调剧团在毛爱莲的带领下,赴京汇报演出《无佞府》《掉印》《一串钥匙》《一把铁锹》,受到陈毅、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是越调首次进入首都,成为河南越调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65年,毛爱莲主演的《斗书场》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南戏曲会演后,赴京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爱莲也由此成为首位被毛泽东接见的越调女演员。
  
    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昌越调也在时代的长河中留下了闪光的足迹:1959年,全省首次越调会演在许昌举行,许昌演出剧目《无佞府》中“点兵”一场被拍成舞台纪录片,首次搬上了银屏;1964年,许昌专区越调剧团编演的现代戏《卖箩筐》和《夫妻俩》,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片名为《山村新曲》,这部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将越调这一地方剧种推向了全国;1981年,由毛爱莲主演的《白奶奶醉酒》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并获小百花奖,这在河南越调史上尚属首次,许昌越调更加誉满全国。
  
    “从这么多‘第一’不难看出许昌越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许昌作为越调产生后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在越调发展史上可谓名家辈出。”马炎心介绍说,“在《河南越调》收录的137为名伶新秀中,仅许昌就有69人,占一半还多。从影响上看,在越调界声誉很高的女演员中,除了第一个越调名伶李桂红外,在著名的‘五宝贝’‘四小爱’‘三莲蓬’和‘二梅’14人中,许昌就占了10位。”
  
    如今,像“五宝贝”这样的特有名词可能大多数读者并不知晓,但是对于许昌戏迷来说,许昌籍演员一定不会陌生,如张秀卿(大宝贝)、陈金英(三宝贝)、刘莲蓬、毛爱莲(毛小爱)、申凤梅(大梅)等,无不是越调舞台上璀璨的明珠。
  
    写到这里,关于许昌越调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因为她开创的艺术流派正是许昌越调的核心与精髓。她正是“越调皇后”毛爱莲。
  
    在上世纪50、60、70年代,毛爱莲这个名字在中原大地上妇孺皆知。她根据自己独特的嗓音特点,又吸纳曲剧、汉剧、粤剧、秦腔、道情、二夹弦等剧种的优点,巧妙地揉进越调唱腔,创造了“甜、纯、清、巧、情、快”的“毛派”艺术风格,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的得意之作《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李双喜借粮》久演不衰,当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着“宁可仨月不吃盐,也要看看毛爱莲”的赞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娱乐多元化的发展,观众审美情趣日渐多样化,越调和其他剧种一样受到强烈冲击。2008年,国务院将许昌越调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毛爱莲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一方面是因为其珍贵,另一方面足以看出传承的困境。马炎心表示,尽管在《许昌越调》的编纂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大家正是靠着精心保护和大力传承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决心和信心,才得以让本书顺利面世。“‘毛派艺术’是许昌越调的精髓,但它是一个集体创造的整体艺术,它的产生、发展、成熟、影响和发扬光大是以毛爱莲为代表的众多‘越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许昌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株艺术奇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它、发展它,让它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中永远传承下去。”马炎心说。

    作者:许廷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2013-03-08)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越调发展漫谈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