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艺术家·刘志钧
从国画专业到陶瓷领域,虽然同为传统艺术,这个跨越着实不算小。但是,对于刘志钧这个土生土长的禹州人来说,这样的转变却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人如其名,刘志钧投身钧瓷,彷佛早已命中注定。
刘志钧在创作
虽然刚刚当选为河南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刘志钧的生活还是一如往常,除了在郑州东区的晋家钧窑和瓷器大家们探讨业内知识,就是在禹州神垕镇的窑炉里独自钻研瓷器的造型和烧制。一边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一边是砥砺前行、默默挥洒,在他这里是和谐的统一。在他身上,看不到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派头,只有匠人气质和邻家大叔的随和。
国画生的陶瓷梦
刘志钧1986年考入湖北美院国画系,先师从湖北美院院长尚扬教授研习绘画,后又师从清华美院教授、中国陶瓷泰斗张守智研习陶瓷艺术设计。”绘画也好,陶瓷也好,艺术家要有审美,审美直接决定了他作品的高度和厚度。”刘志钧说。
陶瓷艺术设计的学习,也为他打开了陶瓷艺术的大门,这扇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没有关上,杨文宪、付中承、徐国祯、晋佩章等瓷器界的泰斗都曾对他进行过悉心指导。老师张守智在陶瓷艺术理念上的教导,他至今铭记于心。”对于传统陶瓷,要认真研究,必须领会作品的精神实质,吃透古代的人文背景。”刘志钧回忆老师的话,如在耳边。
刘志钧在雕刻云纹
在他看来,传统作品首先经过了当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其次,经过了当时各级机构的严格审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宋官窑,要进贡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使用,匠人们几乎是用生命在烧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瓷器珍品经过了不同时代鉴赏者的审美和评判,那份厚重无可超越。
不少现代器形,都是在宋代罗汉碗和鸡心碗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的技法,现代人所倡导的极简主义,宋代的艺术家就已经在践行。
相比传统工艺,当代瓷器艺术的改进,一方面突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古代”就地取材”的烧制模式;另一方面是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烧造时的温度、原料配方、成品率更容易把控。
“但是,在审美方面,传统工艺和造型仍然是基础。”刘志钧坦承,自己很多被认可的作品,其灵感和造型都源于古代。以其代表性作品”志钧盏”为例,就是从传统出发,结合了现在作品的设计思路。
闭门一年“志钧盏”点亮业界
刘志钧在施釉
张守智先生几年前曾对刘志钧说:”能把盏做出花来的,在中国陶瓷界是凤毛麟角”。自此,刘志钧就开始留心盏的工艺,经过几年的创作沉淀,2015年新年伊始,他开始着手“志钧盏”的设计与创作。此后一年,刘志钧在神垕古镇闭门谢客,躬行在工坊与窑室间。除非是为了解决工艺上的问题--他会连着拜访不同窑口的大师,共同探求解决之道。
供货商的材料有硬伤,他就在禹州境内山区连走十几里山路,求访上乘的矸子土、西寺土、豆腐石、青碱石......;模具成型不能体现”志钧盏”的灵动线条,他就采用传统手拉坯,一个星期下来手指的茧子又起了厚厚一层;旋坯刀的弧度修不出来精细的盏口和底足,他就打开电磨,花了6天时间打了30余把旋坯刀。此外,他在形状、纹理和釉色方面尝试了近三十余种不同的工艺和手法,诸多工艺技法不厌其烦的试烧,为了提高烧成工艺的稳定性,他甚至对柴窑窑炉的结构也做了一番调整。
志钧盏系列·坤盏·窑变冰熊
不同装饰手法的组合带来的是不同的视觉体验,若是觉得样品不够好,他就敲碎了再做一遍。刘志钧要求既能保持传统手工工艺,又能严控质量、有所创新。多番调试终于出了圈内认可的样品,经省级机构质检后,所有指标也都优于国家标准,他对每项工艺的严苛要求也最终得到了回报。
刘志钧作品:《钧天瓶》
祥云系列之云起云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