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大铙,本地曲种。以大铙(即大镲)为伴奏主乐器而得名。别名“落子”,艺人中也有称“荷叶吊板”的。其唱腔音乐为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快板、二八板、垛子板、三字崩、五字坎等。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或增或减,也可演唱。其主要特点是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郁,几乎全是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听起来亲切感人。
永城大铙的形成和发展情况,韩凤魁的外孙、63岁的程家太,其徒孙,60岁的卞明坤和永城卞庄86岁的卞青山等,述说甚详:清光绪八年(1882年)前,大铙在鲁西南一带初具雏形,后流入永城,才得以发展而定型,并扎根于民间。韩凤魁(1862年生)23岁时,在山东成武县土巷村随其岳父孟传信学唱大铙。后遇灾荒,韩凤魁和妻子孟氏沿途逃荒,行艺,到永城县裴桥乡卞庄落户。不久,卞庄便成为“大铙之乡”。卞庄学唱大铙的还有尹家、马家、鄢家和李家。初期的大铙为二人表演。韩凤魁在前边掌铙。只演唱不说白,孟氏在后边打板(左手执四短一长的小板,艺人称“甩子”,右手执一副大竹板),只说白而不唱。艺人称此种演唱方式为“双股件”。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韩凤魁收十三岁的程学山为徒,起艺名程元方,程遂在卞庄落户,后成为韩的女婿。清宣统三年(1911年),韩凤魁赴豫南信阳一带行艺时,不幸病故,年仅49岁。从大铙传入永城到韩凤魁去世的26年里,大铙在永城提高和发展,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韩凤魁逝世后,较有名气的大铙艺人是其子韩友才,其儿媳王小风,其徒程元方、李九锡及鄢兰芳等。
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后,马家、尹家、鄢家先后到安徽阜阳一带行艺,韩友才也到蚌埠演唱并定居。从此,大铙传入皖北。
韩友才出走后,其妻王小凤既要侍奉婆母,又要抚养儿女,生活相当艰辛,为生计所迫,她只得重操旧业,因搭伴无人,便苦心钻研,把原来二人演唱的“双股件”改变为一人演唱的“单般件”:即演唱者左手拇指持大饶,四指夹一细竹棒,敲击大铙,击出许多“花点儿”作伴奏,右手打大竹板击节。从此,永城大铙的演出形式便以此定型,一直延续至今。她唱腔洪亮,吐字清楚,表演大方,颇受群众喜爱。由于王小凤对大铙的创新和发展,一人即可演唱,艺人纷纷效法,她的声望越来越高,又支撑韩家数年。后因其夫在外有“桃色事件”,并骗走了她亲生的一双儿女,又受婆母孟氏的虐待,愤而服毒自尽身亡。但,王小风改革后的大铙曲种却一直流传下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间,永城县城听书之风尤盛。技艺高超者云集,相互竞艺,各显其能。在县衙门东大院龙亭对面,有一大草棚书场。经常在此挂牌演唱的有三人,上午是坠子艺人徐教玲(绰号徐大牙)演唱长篇大书(十把穿金扇),下午是大铙艺人程元方(绰号程黑脸)演唱长篇大书《忙牛阵》,夜场是大铙艺人李九锡演唱长篇大书《杨家将》。为搞清当时三人对着唱的情况,水城县《曲艺志》主编韩春声调查了当年的十数位书友和听众,其中有在浴池工作的76岁老师傅孙玉宝,西关81岁的菜农张景志,县城内85岁的居民张宇瑞。他们张口就说出了50多年前的一段顺口溜“大牙(徐教玲)黑脸(程元方)李九锡,三只公鸡比高低。各人都有拿人戏,谁也没把谁斗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日寇侵占永城,次年,以彭雪枫为师长的新四军四师挺进永城,建立抗日根据地。大铙艺人程元方到新四军驻地永城县书案店演唱自编的抗日曲目《打败鬼子兵》、《日寇火烧裴桥》、《寡妇改嫁》等,受到四师首长表扬和鼓励。民国三十年,程元方先后收苗发青(苗明清)、程芝远(程明远)等为徒,后又收卞怀冉(卞明坤)为关门弟子。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后,程方元为大本曲种的影响,怀着拜师访友之情,用独轮车推着自备的大篷,到皖北的亳县、界首、阜阳、蚌埠及豫南的许昌、信阳、南阳一带流动演出,为听众带去了新鲜的大铙曲种,很受欢迎,有的地方竞演了半年之久。其徒弟苗明清、程明远、卞明坤等也在永城境内和临近县乡演出。
新中国成立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永城大铙兴旺发展的鼎盛时期。1950年,夏邑县大鼓艺人刘永修到永城演出,自学大铙,回夏邑演出,夏邑县开始有了大铙艺人。1957年春,年过半百的程元方和其爱徒卞明坤投资数百元,在县城牌坊街路西新建了一座曲艺厅。秋,卞明坤以他改编的现代曲目《张桂花借砖》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荣获改编优秀奖和演员奖。已63岁的程元方也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播了他的大铙唱段《潘必正与陈妙常》。
1960年,夏邑县大鼓艺人彭元奎之女彭明兰、彭秀丽拜程明远为师学唱大铙,回夏邑境内演唱,轰动一时。
1960年初,卞明坤在青海省西宁市行艺,把永城大铙易名为“河南落子”挂牌演唱。当时,正在青海视察曲艺工作的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亲到书场观看演出,并亲切接见。对卞的演唱予以肯定和赞赏,还询问了大铙在永城的形成和活动情况,鼓励卞明坤在唱腔、表演方面积极创新。
永城大铙在流传中,唱腔也在不断革新和完美。受本地区语言的影响,吸收本地民歌和兄弟曲种、剧种的一些曲调以丰富自己,形成了具有永城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其代表人物除程元方外,就数程的高足卞明坤了。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在徐州、南京、上海等音像部门录制了大量的盒式磁带,灌制了唱片,在全国广为流传。一些新秀,如苗安民、王连波、蒋平、曹吉星、程春生等,也在县、地区的多次会演、调演中获得好评和奖励。
永城大铙的主要传统曲(书)目有《五子登科》、《乾隆私访》、《金鞭记》、《孔明招亲》、《月唐》、《马前泼水》、《刘云打母》、《郭举埋儿》、《陈元打擂》等。主要现代曲(书)目有《新儿女英雄传》、《张桂花借砖》、《抗日烽火》、《关东游击队》、《高粱红了》、《革命烈火》、《大别山儿女》、《铁道游击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