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传统文艺 >> 商丘曲艺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虞城花鼓

2016/5/18 14:18:58 点击数: 【字体:

虞城花鼓

    虞城花鼓,本地曲种。是一种夹有舞蹈的说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演出程序为:首先表演一套舞蹈,动作多依据民间生活提炼而成,如端鞋筐、背柴、担挑子等,把这些舞蹈动作联缀起来,即为艺人所说的“跑场子”。参加演出一般为七至八人,有“七紧八松六抓瞎”之说,说唱的是男女两个主角,男的称为“鼓架子”,女的称为“妆”。演出过程中,有说,有唱,有舞。伴奏乐器以花鼓为主(登场领奏),另有大锣、小锣、镲、梆子等,无弦乐。唱时干梆打节奏,开头、间歇和收尾均用梆子填。道具主要有桌子、长凳和芦席,故又有“唱花鼓,不用提,一桌几凳一领席”之说。
   
    虞城花鼓产生于何时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据虞城县花鼓老艺人汪连升(1909年生)讲:“我父亲汪青山比我大25岁,他20岁开始唱花鼓。我16岁学唱花鼓,20岁时拜杜怀胜为师”。据此推算,汪青山1904年已唱花鼓。虞城县胡楼村的老花鼓艺人胡茂显听他父亲(1906年生)说过,其父12岁那年,阎宗礼就到胡楼唱过花鼓。
   
    虞城花鼓在某些方面与“花鼓灯”相似,但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据《辞海》上的解释:花鼓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各种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
   
    从这一段释文中可以看出,“花鼓灯”虽与“虞城花鼓”在某些名称和道具上相似甚至相同,但其舞蹈居多,并有戏剧成分,而“虞城花鼓”则是含有舞蹈动作的说唱艺术,是一个成熟的地方曲种。至于二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或是其它什么关系,至今尚无佐证。
   
    虞城花鼓在不断的流传中,涌现出一代代新秀,二十年代主要有汪连升、阎玉珠、李秀真(绰号麻大妮)、段西路、吴起法等人。到四十年代中期,这一曲种更加活跃,河底村、李油坊和胡楼都有花鼓班。胡楼更有“花鼓村”之称,其中以杜怀胜和胡茂显的花鼓班最为有名。胡茂显的花鼓班至今仍在活动演出。
   
    其主要板式有寒板、清板、栽板、悲中板、直板、六句赞、五字崩等。并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其唱腔温柔缠绵,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有浓厚的虞城乡土气息。其主要曲目有《粉墨记》、《烟花记》、《花庭会》、《王兰英摆碟子》、《小两口争灯》、《吕洞宾戏牡丹》、《马呼驴换亲》等。旧社会曾有人把此曲种称为“三不要脸的戏”。即指:唱戏的不要脸,听戏的不要脸,写戏(指会首)的不要脸。其间虽有封建意识的成分,但有些唱词色情庸俗,表演时男女之间扣扣摸摸,也是存在的。建国后开始净化曲(书)目,禁演了《打麻叶》、《十八摸》等淫秽曲目,提倡说新唱新,这一曲种又演唱了《新旧军队大不同》、《互助合作好》、《拾棉花》、《小女婿》等大量新曲(书)目。1986年,朱云阁与万新华在胡茂显的指点下,以花鼓的形式和唱腔参加省曲艺选拔赛,演唱了《初登门》曲目,受到好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永城大铙上一条:评书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