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传统文艺 >> 商丘曲艺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豫东琴书

2013/5/2 9:57:31 点击数: 【字体:

豫东琴书
琴书表演(资料图片)
 
    豫东琴书,本地曲种。琴书产生于豫东,有文献记载。《音乐知识辞典》(西北师范学院高天康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262页载,琴书“发源于河南、安徽一带,已有二百余年历史。”263页载,山东琴书“起源于豫东、皖北一带,……约有二百余年历史。”宁陵县琴书艺人张继孔(1921年生)讲:“据传说,琴书最初发源于周朝。当时伴奏乐器较多,谓之大曲子,仅限于宫廷演唱。在以后的普及中,伴奏乐器逐渐减少,遂化为小曲子流传到民间。”但是,琴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却未再发现有文字记述。夏邑县已有六代传人,一代何新广(1851年生),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五代蔡永连(1933年生),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说明130多年前就已有此曲种。1988年为编纂曲艺志进行艺人普查时,全地区登记艺人972人,琴书艺人为233人,占总人数的24%。就人数而言,是仅次于河南坠子的第二大曲种。特别是经过清末民国初,河南坠子的异军突起,使许多其他曲种的艺人纷纷改唱坠子的情况下,琴书仍能站稳脚跟,并继续发展壮大,可见其在商丘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豫东琴书遍布商丘地区八县一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张贡庄肖书太(艺名肖永良,1908年生)不仅以善唱著称,而且练就一把好软弓京胡,抓得一手好古筝,收徒甚多。王保聚更有“琴书王”之称。民权县的秦和增、李树德,宁陵县的张继孔,山东省曹县程纪良等都是他的高足。商丘市有声音甜美、唱腔细腻的聂大桂,委婉动听、字巧腔圆的张巧云,柘城县有刘广会、韩巧莲、魏彩霞、徐长峰、叶文进,商丘县有张风华、刘学武,虞城县有孙广灿、张玉兰、张春华,永城县有万新太、苏登海、刘春芹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演唱特色,受到一方群众的称赞和尊重。
   
    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豫东琴书的唱腔也在不断变化。仅以商丘县为例,县东北双八乡等地的琴书,因与山东接壤,山东琴书味浓;县西北李庄乡等地的琴书,却有河南坠子味;县东南宋集乡等地的琴书,颇有豫剧味;县西南毛堌堆乡等地的琴书,又与柘城县琴书相似。    

    豫东琴书演唱时,二至三五人不等,以敲击扬琴者为主,既演唱又指挥伴奏,有演唱兼伴奏的,也有只做伴奏不唱的。伴奏乐器有扬琴、软弓京胡、三弦、二胡、坠胡、檀板等。但并非一成不变,可随时增减。演唱形式原为坐唱,基本无表演动作。据许多老艺人介绍,过去唱琴书要求吐字清楚,举止端庄,正襟端坐,目不斜视。即是富贵人家的“客厅戏”,不得看到三尺以外夫人、小姐们的脸。一般为大户人家的喜庆、祝寿时的助兴演唱。后发展为站唱带表演。建国后,登上大舞台,越来越注重表演。小段以唱为主,带少许对话夹白;大书有说有唱。其音乐结构原为联曲体,逐渐变化为联曲板腔的结合体。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在实际演唱中,因不少曲牌格律严谨,艺人难以填词,演唱不便,遂被弃之不用。常用的主要曲牌有[凤阳歌)、[上河调]、[下河调]、[垛子板]、[打枣杆]、[银钮丝]、[叠断桥]、[汉口垛]、[梅花落]、[娃娃腔]、[哭迷子]、[满江红]、[剪花落]、[太平年]、[鲜花调]、[湖光调]、[仙鹤调]、[二板]等。主要传统曲(书)目有《韩湘子拜寿》、《打蛮船》、《孙膑拜寿》、《打连科》、《王天保下苏州》、《梁祝姻缘》、《八美图》、《薛礼还家》、《雷公子投亲》、《草船借箭》、《回龙传》、《白蛇传》等。主要现代曲(书)目有《烈火金刚》、《淮海游击队》、《上海风云》、《南京风暴》、《五个鸡蛋》、《三难新嫂》、《焦裕禄》、《王杰探家》、《红色交通线》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清音上一条:东路坠子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