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历史传说 >> 民间故事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桃花扇的故事

2012/5/14 9:48:57 点击数: 【字体:


桃花扇的故事
 
    李香君,苏州人。明末一代名妓,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戏剧家孔尚任的名著,是清代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剧,孔尚任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子,他写作《桃花扇》前後花了十多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于1699年问世。《桃花扇》一出,轰动京城,人人争相抄阅,一时洛阳纸贵。李香君因此闻名于世,她的爱情悲剧故事也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我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
 
    《桃花扇》写的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剧爱情故事。孔尚任在这部《桃花扇》裏,用了许多春秋笔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孔尚任也因此被康熙罢了官。
 
    李香君,又名李香,有说其父原是明末“忠臣武将”,后被奸臣陷害。自幼被当时的秦淮名妓李贞丽收为养女,13岁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争一识其面为荣。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
  
    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自恃才学俊秀,年少气盛的侯方域并不把应试当成一回事儿,来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这天,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他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那时李香君才十六岁。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候方域就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寒雪弥漫的清江之上,一叶孤舟荡于江心,天苍苍,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种悠远淡泊的意境,画上还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涸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画上没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问道:“此画是何人大作?”李香君略带羞涩地说:“是小女子涂鸦之作,不足为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简直不敢相信,如此有神韵的诗画,竟是出自这么一个姣小稚嫩的青楼女子所作,不禁刮目相看。两人越谈越投机,彼此直引以为知已。临走前,侯方域索要纸笔,作诗一首,送给李香君作为初次相见的礼物,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一种欣赏倾慕的情怀已在诗中表露出来,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象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侯方域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只是他这次是出来赶考的,没带太多的银子,却是有心无力。
  
    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时他一心急着办事,并没仔细考虑杨龙友为何送钱给他,只说日后一定还他。有了资本,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还题了一首诗: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春溪尽是莘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哪里来得那一笔重金资助自己呢?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终于弄清了原由,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钺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
 
    阮大钺是何等人也?为何要送钱给侯方域呢?
  
    阮大钺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土,多年在朝中为官,本来也是明末很有名气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但是却为宦官魏忠贤服务,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后又追随伪明政权。此人阴险诡诈,不是什么好东西。
   
    明思宗崇祯元年诛杀了魏忠贤,阮大钺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钺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钺的不轨之心,作了“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钺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他知道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是莫逆之交,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便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他拒绝,还让杨龙友暂瞒实情。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
  
    侯方域本来厌恶阮大钺的人品和奸行,但经杨龙友一番说情,竟然答应去向陈贞慧、吴就箕分说。这边李香君一听大怒曰:“郎君是何意思?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这几件钗钏、衣裙,却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说完,遂将头上珠翠拔下,衣衫脱去,尽情丢在地下,向卧房而去。这一下骂醒了侯方域,最终把那些银钱衣饰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钺,阮大钺大感脸面丢尽,咬牙切齿地道: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大权重握,阮大钺得意之极,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知道黑手很快就会伸向自己,只有远走高飞,才可能逃脱此难,他终于挥泪离开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明确表示要一心等侯公子归来,有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无奈此女吃了秤砣铁了心,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客人们只好望楼兴叹。
  
    不久麻烦又来了,佥都御史田仰督运漕粮由扬州来到南京,为弘光皇朝帮了一个大忙,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红人。田仰久闻李香君艳名,此行想顺便把她收为侍妾。这一下可让阮大钺逮住了机会,他早就想报复侯方域和李香君,可惜侯方域闻风远走,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给田仰为妾,一方面讨好了田仰,一方面也撕散了他们那对鸳鸯,聊泄心中积愤,岂不是一箭双雕!
  
    阮大钺派人携带重金前往媚香楼行聘,李香君毫无商量余地地一口拒绝。谁知那边迎娶的花轿已经吹吹打打地来到了媚香楼下,这便是阮大钺订下的强娶之计。娶亲的队伍人多势众,李大娘阻拦不住,已直冲进楼里,大有不抬走人决不罢休的劲头。李香君被逼得无路可走,便一头撞在墙上,撞得头破血流,昏死过去。李大娘无奈只得李代桃疆冒充香君坐上花轿往田仰的府上而去。
  
    杨龙友闻讯赶过来,只见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那把扇子掉在地上,上面沾了香君的鲜血。杨龙友拾起绢扇,端视良久,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立刻找来毛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便成了一朵朵鲜艳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衬枝叶,画成了一幅灼灼动人的桃花图,又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准备等李香君伤愈后还给她。
 
    香君的伤总算慢慢的好了,然而阴险恶毒的阮大钺并不想就此放过她,弘光皇帝完全是昏庸无能之人,国难当头,不思治军理国,反而日夜沉醉在声色享乐之中。他嫌宫中歌姬所唱的歌内容单调乏味,阮大钺便大献殷勤,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再到秦淮河畔的歌楼妓院里挑选出色的歌妓,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钺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呢!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鱼雁捎封信给远方的情郎,让他回来见上自己一面,可此时战事正紧,交通全部断绝,书信根本无法送去。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南京城破之时,清兵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来,但却发现媚香楼已烧一片火海之中,不禁跌坐在长板桥上发呆。正巧,这时当年为李香君教曲的师傅苏昆生路过长板桥,发现了坐在地上发傻的李香君,连忙将她扶起,才知她已无处可去,便带着她随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
 
    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里,他是在扬州兵败后脱身返回南京的。到达时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里焦急地挂牵着李香君的安危,火烧火燎地赶到秦淮河边,却看到媚香楼燃成一团烈焰,熟悉的人一个也没见着。他在媚香楼附近徘徊寻找了整整一夜,却没能见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实那时李香君就坐在离媚香楼仅有一箭之遥的长板桥上,无奈老天戏弄人,偏偏没让他俩相遇。
  
    李香君在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精神上又极度悲伤,她已身染重病。苏州情况还比较平静,几经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与李香君交情甚好,两年前她迁居苏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一座清雅的小院。见到好友逃难至此,卞玉京热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并请来名医为她诊治。几经诊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痨,这种病在当时是无药根治的,只能滋养调理,勉强延续着生命。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着侯郎,她日夜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忆着侯郎的音容笑貌,泪水浸透了衣襟。苏昆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见李香君痛不欲生,他等局势稍微平静一些,就返回南京打听侯方域的消息。经多方探问,证实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寻找过李香君,了无结果之后,失望地回老家商邱去了。苏昆生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苏州告诉了李香君,李香君倦卧病榻,一副憔悴虚弱的可怜模样。见此情景,苏昆生心中痛惜之极,自愿提出要北上商邱,为一对有情人传递消息。在苏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开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终于气息难继。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启程,赶往苏州。可惜,当他来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只给他留下一片挚情,令他心伤欲绝。

    其实,关于李香君和侯方域爱情故事的结局,一直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众多的版本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电影版的《桃花扇》:明朝灭亡,候方域降清,后与山寺避难的李香君重逢,然而李香君无法原谅候方域的变节,撕碎了当日才子题诗,佳人溅血的“桃花扇”,与之分道扬镳。这个版本的关键词是民族大义和士人气节,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带了一些时代色彩。
  
    而在孔尚任的原著中,侯方域没有变节,不过也与李香君重逢了。只是一声断喝惊醒痴情人,家国已亡,个儿女情长又向何处寄托?于是两人双双出家。刻骨的疼痛未必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倾诉,所以这个版本显然更符合中国传统悲剧的风格,悲壮之中几许哀婉,几许无奈。
  
    另外一种桃花扇的结局既不是决裂也不是出家,而是这样的:明亡之后,候方域与李香君重逢,最终得以结合。不久之后候方域去应清廷的科考,忘了因为什么反正自此奔波在外。香君留居家中,因为出身风尘饱受歧视,最终抑郁而终。较之以上两个版本,这个结局才是最悲的——没有了孔尚任版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悲凉,没有了电影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只剩下现实的悲哀。候方域的气节仍然没有守住,李香君的爱情也以传统时代风尘女子最常见的方式破碎。尽管在破碎之前还有一个大团圆式的插曲。
  
    此外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明亡后避难于寺庙的李香君病重,没有等到侯朝宗便香消玉殒,临终遗下桃花扇,并嘱托侯朝宗坚守气节。当然了,后来大才子还是赶了科考中了进士,不过已经逝去的人总归是不知道了。这个版本和上面那个一样都属于有史可查的,目前一般是两说兼取。但如果设身处地的替李香君考虑,这个版本似乎更佳。
  
   南京民间则有李香君在栖霞山出家,死后葬在葆真庵东侧的传说。如今,栖霞山葆真庵遗址附近依然有李香君的香冢。这一切仿佛印证了《桃花扇》所述:栖霞山就是李香君的最后归宿。难道,侯方域没有出家,而是回老家商丘时途经凤阳?商丘。侯方域故居壮悔堂依然如故,而在商丘西南郊区一个叫雪苑村的村子里,至今生活着300多李姓后裔,据称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后代。在这里,有一段前所未闻的故事:李香君和侯方域栖霞相遇后没有出家,而是悄悄回到商丘,李香君以侯方域妾的身份(侯方域先有元配夫人常氏)住进侯府。但8年后,李香君秦淮歌伎身份暴露,被公公侯恂赶到侯府城外的柴草园。1653年春,李香君在此生下她和侯方域的儿子,随自己姓李。没过多久,她便在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30岁。李香君玉殒后一年,37岁的侯方域也郁郁而终。他们还在曾是侯家柴草园的李姬园村东头见到了香君墓。那把桃花扇是否在香君墓中呢?据村民所言,为了寻找桃花扇,这座香冢曾3次被盗:就是没有桃花扇。真正的桃花扇在哪里呢?据说,李香君临终前将扇子交给了侯方域原配常氏,让常氏以后当作女儿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后,他们的密友陈贞慧的儿子陈宗石入赘侯府,以后这把扇子就成了陈氏家族的传家宝。民国初年,陈家人将桃花扇带至北京,收藏家张伯驹亲见后写信告诉好友、沪上报人郑逸梅。上世纪80年代,郑氏将原信赠给南京《青春》杂志一位编辑,1986年该信还曾在《中国书画报》上公开发表,但这把桃花扇最后花落谁家,现在却成了一个谜。
  
    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又称媚香楼,是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侯方域的事情。候方域参加了清廷的科举中了进士,但他后来似乎又深为痛悔,不但没有再为官,题书斋为“壮悔堂”,而且力劝其好友如吴梅村等不要应举出仕。很不幸的是吴梅村也没有做到,不过他后来也后悔了,自作诗中有“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之语。这几句看了以后顿时难忘,因为记忆中似乎从不曾见过如此自我损抑的诗。对了,后悔的还有一个,钱谦益。他的夫人柳如是也是秦淮八艳之一,也像李香君一样希望自己的夫君能为国尽节。然而她劝钱谦益投水殉国的时候,后者的回答是:“水太凉了,改天吧。”(大意),他们背弃、动摇,读书人的本性却又迫使他们自己自省、自责。本来想感慨一句仗义每多屠狗辈,却又想起那个时代的两个政权,一个割裂了宋以后就若断若续的文化命脉,一个弊政百出民不聊生。据说现在的各个历史论坛上明清之争正热火朝天,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这争论的本身不就说明,即使是后世的我们,都不能肯定到底该做怎样的选择?
  
    桃花扇上说,清兵入南京后,候方域与李香君失散,候方域回到了家,李香君百般无奈,只有去找出家栖霞山桃花涧的秦淮好友,也是另一名艳卞玉京,一起削发为尼了。这样的结局仅是戏剧的需要,是艺术的需要。其实不然。第二年,他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科考,并以优异成绩成为清朝的在册官员,从此进居杂佣堂,一个候恂存放谷物并给佣人居住的地方,潜心读书,用心作文,向住仕途。李香君,是擅长琴唱、不会针黹的女子,只能埋名隐姓,侍立身边。候方域说不出她的出生与来历,又不是明媒正娶,当然不能为妻,只能为妾(若在当今社会,她即使不是艺术家,至少也是一个红得发紫的歌唱家)。历史总给人留下许许多多的謎团。是李香君的身份暴露,还是候方域对仕途的渴望,致使了候方域的离家出走,无从考知。总之,他们的结合被候家认为是败坏了门风。于是,候方域仅与李香君厮守不到两年,或许时间更短,候方域就不辞而别去了江南。据推测,他在江南见到了正在为清朝效力的原为东林党首领、后被乾隆编为二臣的钱谦益,以谋求一官半职。手无缚鸡之力的李香君不得不整日以泪洗面。最终还是被候家赶出了家门,赶到了在城南十三公里处的候家庄园,与那里的佃户住在一起,甚至佃户都不愿和她这样的妓女居在一起,把她当“野鸡”一样看待,嗤之以鼻。这不禁令人怀疑,候方域是受不了家庭的压力,又不忍亲眼看到李香君被逐出家门,而故意逃避,也是去江南的一个原因。候方域回来了,人去堂空,这是怎样的煎熬。在煎熬中,他悲戚、他疾书、他思索、他壮悔,他随把杂佣堂改名为壮悔堂,把自己的所有文稿编入;壮悔堂文集,又含泪写了;李姬传;以志纪念李香君,也于红尘中飘逝。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若想得到知己,请问你可以保护好她吗?
  
    侯方域为香君立一石碑,上书“李香君之墓”五个大字,下有“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的小字。碑前有一石桌,供祭奠之用。石桌前有一石礅,上刻“愧石礅”三字。侯方域经常坐在愧石礅上,忧思爱妾,久久不去。李香君玉殒后没过多久,37岁的侯方域也郁郁而终。
  
    李香君居住过的庄园改名李姬园,就位于商丘睢阳区西南7公里处。
  
    至于孔尚任的《桃花扇》,把那麼多的南明学士文人放在了一个歌妓下面,却照出了他们灵魂的卑琐。堂堂大明,无论是钱谦益,还是吴梅村,士子已沉,气节怎不终?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侯方域投身到反清斗争中。凤阳督抚马士英因一向与复社党有仇,便加罪侯方域,拟罪逮捕他。杨龙友及时报信,李香君挥泪送侯方域离开金陵时,侯方域给李香君留下了一把扇子,作为订盟之物,并且上面还题了一首诗孔尚任的《桃花扇》正是依此而展开的,但孔尚任是借用这把桃花扇是喻前朝的。孔尚任写作《桃花扇》时,几下扬州,在扬州梅花岭南明抗清名将史可法墓前徘徊,寻找《桃花扇》的灵魂。桃花扇底送前朝,看似浪漫,但在孔尚任的笔下,这把桃花扇底却扇来了前朝多少萧瑟啊。“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道出了一个汉人前朝眷念的楚心。但侯方域最後却背叛了他的初衷,做了一名清廷官员,李香君深为失望,江山已换,家国何在?李香君当著侯方域的面,撕毁了那把桃花扇,出家做了尼姑。但孔尚任在戏剧裏侯方域做了些保守,使这部戏剧悲剧气氛不够浓烈,也使李香君在个性或者人格上没有达到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
  
    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士大夫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反而是妓女们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这实在是明朝末年的一大悲哀!而李香君本来不过是秦淮河畔一个妓女,但是由于她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气节,虽平微之身,却具“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高贵品质。一段桃花扇的动人故事,让李香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绝代名妓、秦淮河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上一条:没有了
著名人物 孔尚任

孔尚任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