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揭开“桃花扇”的秘密

2012/5/14 10:05:02 点击数: 【字体:


揭开“桃花扇”的秘密
  
    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使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三百年来的读者与昆曲戏迷,都感慨剧中结局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学者史挥戈与安徽作家吴腾凰先生通过多年来的深入探访考察,发现了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另有结局。7月28日,史挥戈作客“大众讲坛”,为你揭开桃花扇的秘密。
   
 揭开“桃花扇”的秘密
 
    主讲人史挥戈  

    济南职业学院文化传播系副教授,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中华博物通考》首版特约撰稿人。著有评论集《沉香一缕》、《中国现当代作家新论》,传记文学《秦淮名艳李香君》、《李香君传》、《蒋光慈与读书》等,曾获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世人了解李香君,大多是通过孔尚任的传奇剧《桃花扇》。李香君的故事能借孔子后人的大手笔流传,无疑是幸运的。众所周知,孔子对女人的态度可是不怎么恭敬的,但他的64代孙却敢于冒极大的政治风险为一个青楼女子唱一曲悲歌,这实在令人敬佩。  
     
    《桃花扇》的剧情是这样的:明代末年,崇祯皇帝即位后,处死了宦官魏忠贤,曾依附阉党的阮大铖也被罢官。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后人组织复社,和阮大铖之流继续斗争,他们作《留都防乱揭》揭发阮大铖过去的罪恶,使他成为过街老鼠、缩头乌龟,被南京人骂做“裤子裆里阮”。河南才子侯方域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邂逅秦淮歌伎李香君,两人坠入爱河,定情之夜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题诗扇。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又挑唆淮扬巡抚田仰逼娶李香君,香君誓死不嫁,倒地撞头,血溅定情诗扇。画家杨龙友巧用血点在扇中画出几枝桃花,这就是桃花扇的由来。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经过千般磨难,两人在栖霞山白云庵重逢,面对桃花扇共叙离别之情。在场的张道士撕扇掷地,点化他们道:“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难道偏偏这点花月情根,你就割不断吗?”于是二人抛却尘缘,斩断情丝,一往“南山之南”,一往“北山之北”,分头幽居深山修真学道去了。李、侯的爱情故事到此结束。  

    李香君香魂归何处? 
     
    一位台湾历史学家发出如此感慨:“《桃花扇》的故事虽然哀感顽艳,其奈并非李香君的真实事迹何?不幸的李香君,她的一生事迹,看来只有借《桃花扇》的不实描写永远流传下去了,奈何,奈何?”  关于李香君香魂归何处,有几种说法,我们考察的起因,也是缘于作者孔尚任在剧本之前一再宣称,《桃花扇》是“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皆确考实地,全无假借”,只有在“儿女钟情,宾客解嘲”的细节处,方才稍有点染,但亦绝非“乌有子虚之比”。众所周知,爱情是无限神奇的合力,不是一句训辞、一番劝说就能瓦解得了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那般志同道合、如胶似漆的爱情,张道士的一语点化,就能让他们毅然割断情缘,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多年来,这个疑团一直萦绕在我们胸中,难以排解,因而萌发了探究考察的欲望。  
       
    近几年来,我们反复研读侯方域的遗著《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查阅《侯朝宗公子传》、《侯氏家谱》和商丘方志等资料;又多次漫步秦淮河畔、媚香楼前,三登南京栖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向侯方域研究专家何法周、王树林教授请教,与秦淮文化热心人把酒共话,同侯氏后人、陈贞慧后人和商丘文化名人尚起兴先生促膝长谈……迷雾慢慢散去,疑团渐渐化解,我们终于发现:侯方域、李香君并没有在栖霞山抛却尘缘,而是另有一番曲折离奇与断肠的经历。  
        
    原来,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二人携手回到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侯府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情同姐妹,与侯方域伉俪情深。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就在侯方域去江南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曾做过崇祯朝户部尚书的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怒不可遏,当即命令李香君搬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勉强同意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荒凉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而此时李香君已怀有身孕。侯方域回来后,多次在父亲面前据理力争,请求父亲收回成命,但一再遭到训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鸡园生下一个儿子,因为自己身份低贱,孩子不能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30岁。坟墓在村东头。侯方域立碑撰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摆一石桌,桌前立一圆形石墩,上刻“愧石墩”三个大字。侯方域生前经常去凭吊,每次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在李香君去世仅一年后,年仅37岁的侯方域,也在惆怅愧疚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侯方域后代现在只有李香君一支,元配常氏所生一支到第十一代就绝后了。李香君生的那个儿子,原先一直住在打鸡园,后来搬迁到离侯府南园一里路的侯宅——雪苑村(侯方域号雪苑)居住。侯府一再严厉申明,无论到什么年代,李香君遗留下来的那一支,都“只准口传,不准入家谱”。所以,长期以来,李香君的后人便忍辱负重地在雪苑村一代代生存繁衍,直到今天。现在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口人了。  
       
    探寻李香君归宿的几点启示  

    戏曲传奇不等于历史真实,文学创作不等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不允许虚构和想象;而文学是外部世界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历史上由作家制造的“冤案”多如牛毛,苍天可鉴。那位背了上千年“抛妻弑子”骂名的陈世美明明是个清官,并且少年及第,在这之前根本没有什么妻儿,以后也未见哪位公主当过他的老婆,跟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压根儿就没有生活在一个朝代;真实的宋玉也不是郭沫若先生笔下的那个出卖恩师屈原缺乏气节的无耻文人;同样,侯方域也从未当过清朝的什么官,不过被逼无奈参加了顺治八年的科举考试,故意交上了“未完卷”,却承受了后人无尽的指责……当然,作家们无须为他们一手制造的冤假错案负责,我们也无法追究他们的什么法律责任,但是也万万不可将文学误作历史教科书,以假当真,误入泥潭。  
         
    改变一个朝代容易,而要改变一种思想却是难上加难。李、侯爱情没有毁于兵荒马乱,却毁于门第观念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封建主义的余毒仍然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拦路虎。只有彻底铲除滋生封建主义的土壤,李香君们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桃花扇究竟是一把什么样的扇子?  

    扇子原是崇祯皇帝的宫廷御扇,在侯恂升任太仆寺少卿时,崇祯把它赠给了侯恂,侯恂在升任户部尚书时又把它送给儿子侯方域。侯方域在南京与李香君定情的当晚,把它赠给李香君,并在扇面上题诗一首: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荑树,不数东风桃李花。  
       
    香君生前一直将这把扇子珍藏在自己手里,临终前,将扇子交给了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让常氏以后当作女儿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后,他们的密友、亲家陈贞慧的儿子陈宗石前来商丘入赘侯府东园。当常氏的女儿出嫁时,将桃花扇带到陈家。以后,这把扇子就成了陈氏家族的传家宝。后来陈家人丁兴旺,四代五翰林,官运亨通,海内闻名。他们日益认识到这把扇子的历史价值,千方百计秘密收藏,使外人无法知晓。  
       
    民国初年,收藏家张伯驹曾目睹过桃花扇。1986年5月5日《中国书画报》发表了赵前的《张伯驹目睹桃花扇》说:“明末‘桃花扇’,由钱壮悔后人收藏,民国初年曾携北京。扇为折叠式,明末杨龙友就血迹点花数笔,成折枝桃花。清初名人在扇上题咏几无余隙。扇盛于紫檀盒内,衬白绫,绫上边有题识,当代收藏家张伯驹曾目睹之。”文中提到的钱壮悔者,就是曾任山东费县和临朐县县令、南开大学教授的陈宗石的六世孙陈实铭先生。  
       
    桃花扇下落究竟如何?

    长期以来,不知有多少利欲熏心的人猜想桃花扇一定作为殉葬品埋进了李香君墓中。因此,本来冷清寂寞的李香君墓,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劫难。上世纪30年代,一群盗墓贼将棺材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洞,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上世纪40年代,豫东剿共总司令张岚峰带人架起机枪折腾了半天,也是一无所获;上世纪50年代,一股挖墓风又横扫了香君墓。这一次墓被彻底扒开了,据村中目击者回忆,那口棺材还基本完好,死者头发乌黑,牙齿洁白,头骨小而圆,骨骼尚全。扒墓者们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桃花扇,只捡到一枚镶嵌着翡翠的金戒指。  
        
     据知情者透露,桃花扇仍在中国大陆,且保存完好。据尚起兴先生介绍,侯方域女婿陈宗石的六世孙陈实铭先生之子在1949年前夕还说:“那把桃花扇还在俺陈家,只是桃花已经变成黑色了。”目前还健在的陈氏后人之一陈曜肃先生从事文化美术工作,现已退休在商丘养老。尚起兴先生认为,那把桃花扇仍在中国内地,且保存完好。(原标题:“桃花扇”的秘密)


 

来源:齐鲁晚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