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商丘

侯氏家族与桃花名扇

2012/5/14 10:59:44 点击数: 【字体:


侯氏家族与桃花名扇
 
        一枝桃花怒放,粉红花蕊、翠绿桃叶,娇嫩可爱,即便在这初冬的季节,也顿时令人满眼春意。

  行走在归德古城的一条小巷中,在一家小文物店的柜台上,我们蓦然看见一把折扇上盛开的桃花。周遭都是大青砖砌出的四合院和走马门楼,方正静穆,色调凝重,那样的氛围,更衬出这把桃花扇的鲜嫩媚艳。

  “此扇乃友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之物,香君不畏强暴,血溅情扇,血迹如朵朵桃花,余遂添枝叶以记之。贵州龙友杨文骢画并题。”

  扇面的题款表明,这就是那把著名的“桃花扇”。

  当然,这扇子是仿制品,你想买几把都中,旁边好多呢。不过说起来,“桃花扇”放这里卖,也是“得其所哉”:那小店“傍”着的四合院,就是《桃花扇》主角之一侯方域的故居。

  如今,侯方域的故居是归德古城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但来此游览的人,很多不是冲着侯方域本人,而是冲着名列“秦淮八艳”的李香君,冲着跻身“中国十大悲剧”的《桃花扇》。李香君和《桃花扇》实在是太有名、太吸引眼球了,以至于侯方域乃至古城的光芒几乎被遮掩。

  近些年来,有学者考证,李香君与桃花扇的最终归宿都在这座归德古城。这种新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论,比如李香君到底是终老南京栖霞山,还是来到归德古城的四合院,成了侯家的小媳妇?那把桃花扇,到底是不是实有其物?它是随香君入葬,还是由侯方域后人代代相传,至今仍被秘密珍藏?谜样的历史,纷纭的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在古城转悠了几天,我们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思路却逐渐超出了这些疑问,从明末那段绝世情缘向上追溯:侯方域如何赢得秦淮美女李香君的如海深情?这位商丘小伙儿为何会身处纠结复杂的明末政坛漩涡?孔尚任的《桃花扇》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如此重大的主题,为何偏偏选侯方域作为主角?

  这些问题打开了一条“走廊”,让我们的视线穿越时光幕墙,回到300多年前的归德古城。我们发现,明末清初的那段往事,与归德古城,与侯方域的家族,有着莫大的关系。那时,归德城的人才灿若群星,名扬天下,而作为“明末四公子”的一员,作为“清初文章第一家”,侯方域是其中最闪亮耀眼的一颗。

  重建焕发归德光彩

  放在全国范围看,商丘的归德古城大约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座古城内城、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并且内城为方,城郭则呈圆形,外圆内方,寓天圆地方、阴阳相生之意。

  古城的内城约千米见方,城内地势略呈龟背形;内城墙外数米为护城河,宽窄不等,水深数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五六百米,筑有夯土城郭,呈圆形,与内城形成“外圆内方”格局。

  这道夯筑城郭,并不是有意与内城形成阴阳相生之状,根据历史情形判断,很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道城郭,与其说是城防系统,不如说是堤防系统。

  “黄河为商丘大害,土弱地势卑,民贫无恒产。百年之间,轻者三溢,重者两溢,溢者房舍、鸡犬淹没一空,又无高阜、山陵暂救民命……虽神禹复生,莫能施其智于一邑。”清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痛苦而无奈地写有这么一段文字。

  对于一平如镜的豫东平原,黄河是最大的威胁。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黄河决口,将元代修筑的归德府城冲毁淹没,大水过后,仅北城墙尚存。这并不是老城的第一次毁灭,元代归德城下,依次叠压着宋朝南京城、汉唐睢阳古城以及周代宋国都城。两千多年,城建了毁、毁了再建,却基本上都在这块地面上。弘治十六年,劫后余生的人们以残存的元代北城墙为南城墙,再次动手修筑新城。如果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没有城墙作为最后一道堤防,那是令人难以心安的。对于古城人来说,这个工程十分浩大,历时8年,内城城墙基本竣工,新城有四座城门,南为拱阳门,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为防金木相克,东门偏南,西门偏北,错开一条街,城内布局也参照八卦设计,93条街道形如棋盘,有“八卦城”之称;此后29年,圆形城郭完工;又过了18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内城墙包砖完工。历时半个世纪,这座坚固独特、拥有两道防护体系的古城终于全部建成。

  有趣的是,这座城的修筑,似乎改变了归德府的“地气”。历史上,商丘一带人才辈出,但明朝建立后的近两百年,此地并没有出多少人才。而这座城的兴建,似乎令归德府再次焕发活力。此后数十年,此地人才辈出,逐渐出现沈、宋、侯、叶、余、刘、高、杨等八大名门望族,自嘉靖后至清初,这些家族出过两位“阁老”(约相当于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多位侍郎、巡抚、御史、总兵,当时“中央”曾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之说。一座小小的城池,人物如此众多,放眼全国,也堪称罕见。

  说起归德府城人才兴旺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该城外圆内方,象天法地,阴阳相生,化育万物。这种说法有点玄乎,我们觉得应该有更切实合理的解释:在毁灭和重建的过程中,商丘人凝聚了十分的精气神,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在向地域宿命挑战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自信。而古城的建成,令他们足以安居,因此更注重长久发展之计。总之,那时的归德城,有着一种强劲的上升势头,应该是这种人文氛围造就了众多的人才。即便有运气的成分,那也是归德人的努力感动了上苍,“人自助而后天助之”。

  有明一代,归德第一位杰出人才是沈鲤,在古城人才史上,此人可谓开风气之先。

  沈鲤,字仲化,号龙江,生于1531年,成长于古城建设期,他10岁的时候,古城的护城大堤(城郭)建成,28岁时内城墙包砖完工,归德城全部建成。七年后,沈鲤考中进士踏入仕途,累迁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为人峻洁峭直,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进谏,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有“三代帝师”之誉。沈鲤于1615年去世,万历皇帝给了他极高的评价,赞他为“乾坤正气,伊洛真儒”。

  沈鲤成功的仕途和正直的性格,在朝中树立了归德人的形象,也引领了归德城的风尚,为同乡后学树立了榜样。

  归德城内,继沈鲤而起的,是侯氏家族。这个家族本为“戍籍”,却在古城建成后转型为书香世家,接连出了四个进士,并且他们的仕途都很成功,一时成为天下皆知的名门。

  侯执蒲“树东林之帜”

  “侯家有两个特点,第一进士多,第二人丁兴旺。”商丘文史研究者郭平女士说话很幽默,“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那是大笨蛋;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还被看成‘少年才子’。不过对于侯家不算难事,他家一不小心就来俩进士。”

  隔着数百年时光,商丘人对曾经的“侯家现象”仍如此赞叹,可以想见当初侯家的光彩与荣耀。侯方域的爷爷侯执蒲、伯祖父侯执躬于1588年同时考中举人,随后先后考取进士;他的父亲侯恂和叔父侯恪更是于1616年同时考中进士。兄弟同榜高中的事情,在上千年科举史上也不多见,可以想见此事在商丘乃至全国引起的轰动。

  在此之前,侯家却是世代“戍籍”。所谓“戍籍”,是指户籍为戍守的士卒,一般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之一类。按照家谱记载,明代初年,一个叫侯成的开封人被调往归德成为“戍籍”,后来他成为商丘侯氏始祖。“成生英,英生滑,滑生显,显生和,和生进”,在商丘地面上传承了六代,侯家人以“戍籍”身份务农,没有多少事迹可称。而从侯进和他的儿子侯 开始,侯家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资料记载促成变化的缘由,但从年代推算,这大约与归德府城兴建后出现的文化氛围有关。

  侯进有两个儿子,侯 、侯玑。这位侯 应该是位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弟侯玑英年早逝,他收养了侄子侯执蒲,令其与自己的儿子侯执躬一起读书上学。在他的引领下,侯执躬、侯执蒲都大有成就,不但学识渊博,而且颇具才干,万历十六年(1588年),这兄弟俩同时中举,第二年侯执躬考中进士,十年后侯执蒲也进士及第,先后进入仕途。

  因出身贫寒,侯执躬兄弟勤奋谨慎,力图进取,逐步升迁,后来都位列九卿。侯执躬曾任湖广参政、四川布政使,后为光禄寺卿;侯执蒲曾任山西御史、监察御史,后任太常寺卿。

  《桃花扇》第一出,侯方域上台自报家门:“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显然以父祖的政治选择为荣。明代晚期的政坛纠结复杂,东林党、阉党之争波及朝野,刚正不阿的侯执蒲坚定地与东林党站在一起,这个政治选择,对侯氏家族影响深远,侯方域与李香君后来卷入南明政治漩涡,即由此始。

  在魏忠贤权势炙手可热的时候,侯执蒲曾当头浇他一瓢凉水。天启年间,阉党气焰嚣张,魏忠贤竟想代天启帝行祭天大典。那时祭天是“天大的事”,侯执蒲时任太常寺卿,掌管国家祭典之事,他事先得知魏忠贤的意图,觉得在自己任上绝对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趁魏忠贤还没有矫诏宣布,他上了一道奏折,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认为“刑余(指太监)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这一招指着和尚骂贼秃,把魏忠贤气得跳脚大怒。侯执蒲见机辞官回到归德城。

  侯执蒲此举不仅自己丢了官,也令魏忠贤迁怒于他的儿子。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侯恂、侯恪都已入朝做官。与侯 一样,侯执蒲也是位成功的父亲,他常对儿子们说:“尔勿以我为贵,吾戍籍也,尔不力于学,将为卒伍矣。”在他的鼓励下,侯恂、侯恪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同榜考取进士,侯恪随即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负责为明神宗修实录,侯恂则做了御史,父子三人同在朝中做官,在当时很少见。两兄弟与父亲政见相同,也都是响当当的硬汉,在很多事情上与阉党针锋相对,侯执蒲辞官不久,魏忠贤就找借口罢免了侯恂兄弟。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被诛,兄弟俩才被重新起用。

  侯恂慧眼识大将

  复出之后,两兄弟仕途顺利。侯恪后来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主持科举考试多年,“天下荦荦材贤之士,胥出其门”,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而侯恂先出任广西道御史、太仆寺少卿,随后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成为带兵的统帅。

  侯恂在战场上并没有出色表现,但因慧眼识才,提拔了一些能干的将领,既受到赞誉,也为侯家积累了人脉。

  实际上,在被阉党罢官之前,侯恂就因举荐袁崇焕闻名。袁崇焕是福建邵武县令,虽然身在南国,却心系辽东战事。他时常找退伍的老兵谈论边塞的事情,了解辽东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边塞知识和用兵的谋略,常“以边才自许”。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明军在辽西惨败,正值袁崇焕按例进京朝觐,他偶遇御史侯恂,“自陈愿备兵”。侯恂慧眼识才,当即向朝廷举荐,“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不久,袁崇焕就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就此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袁崇焕在明末光芒万丈,但被崇祯冤杀,后来与侯家关系不大。侯恂赏识的另一个将军,却对侯家、对侯方域影响极大,此人就是明末手握重兵、桀骜不驯的左良玉。

  左良玉身材高大,善骑射,多智谋。他曾为辽东都司,因饷银不足,常干些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竟然误抢锦州饷银,论法当斩,幸亏他的同伙很义气,自己一肩承担。左良玉保住了性命,官却丢了。随后他投到侯恂帐下,充任杂役。崇祯四年,辽东战事又起,侯恂奉旨组织部队赴救。这时总兵官尤世威举荐左良玉,侯恂当机立断,决定破格提拔。他当即命尤世威前去找左良玉,随后自己又亲自前往。

  左良玉听闻尤世威前来,还以为自己抢饷银事发,急得钻到了床下。尤世威把他找出,说明来意,“良玉失色;战栗立,移时乃定,跪世威前。”随后侯恂赶到,再次讲明来意,左良玉才知道自己不是做梦。

  第二天一早,侯恂在辕门大会众将,“以金三千两送良玉行,赐之卮酒三令,箭一,曰:‘三卮酒者,以三军属将军也!令箭,如吾自行。诸将士勉听左将军命,左将军今日已为副将军,位诸将上。”

  左良玉带兵出征,“以首叩辕门墀下曰:‘此行倘不建功,当自刎其头。’”这次打破常规的用人,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左良玉此行战功卓著,被提拔为总兵,从此成为明末动关安危的大将。

  有了这层关系,才有后来侯方域写信劝阻左良玉攻掠南京,却因此被阮大钺陷害,被迫逃往史可法军中的故事。(原标题:侯氏家族:从“戍籍”到名门“归德古城与桃花名扇)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