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三门峡

仰韶文化(4)

2013/12/26 16:10:08 点击数: 【字体:

皆有。与半坡墓地相比,随葬品组合基本相同而头向不同。从有关民族志材料考察,二次埋葬制是在人死后,将尸体停放在另一个地方,等肉体腐烂后,再收骨正式埋葬。有的称它为“洗骨葬”。采用这种葬俗的民族,都有一种普遍的信念,认为人的血肉是人世间之物,只有等肉体腐烂后将尸骨埋葬,死者才能进入鬼魂世界。仰韶文化一度盛行二次葬,也许就是受这种信念的支配。

    横阵1号墓的多人合葬

  庙底沟类型的墓葬 该类型墓葬目前发现较少。王湾的29座墓,多系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多无随葬品,头骨有涂朱现象。小孩仍用瓮棺,在王湾、大河村和后庄王共发现100多座,一般以大型的小口尖底瓶为葬具。

  秦王寨类型的墓葬 与庙底沟类型的葬俗一样,该类型成人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小孩的瓮棺形式多样,有尖底器、罐、鼎、豆、盆等陶器,相互扣合使用。在鲁山邱公城、伊川土门还发现成人瓮棺葬,以特制的大缸为葬具。在仰韶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往往还发现在窖穴中埋葬死者的情况,有的放置随葬品,有的仅有头骨而无肢体,有的与猪、狗骨架同埋一起。可能是因死因或身份不同而采取的不同做法。

  上述种种葬俗,反映出仰韶文化居民灵魂不灭、来世生活的观念相当强烈。合葬制的盛行,表明氏族血缘纽带关系的紧密。头向的一致,说明当时存在着死后回归故土或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信念。

  居民种属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

  艺术和符号 仰韶文化的艺术品主要有绘画和雕塑。前者集中表现在彩陶艺术上。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

  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是继承了“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的简单绘彩而发展起来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纹样、风格和构图特征。

  半坡类型的彩纹,线条单调,图形质朴,以红地黑花为主,也有原地红花或加白衣饰黑红两色花的,可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纹等动物形象和象征草木、谷物的植物花纹,其中鱼纹占主导地位。人面纹可能是“神话”化的图像,头上和嘴角都有化妆式的装饰,似含有某种巫觋性质。鱼纹的数量多,变化大,形象也逼真,其组合有单体和复体两种形式,后者是两条以上的鱼相叠或相连成一组纹饰。上述动物纹样中,有的可能与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联系。图案花纹在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由直线、各种三角形、斜线和圆点等基本元素构成。据有人分析,其中有些是从鱼纹经过简化演变来的。彩纹的构图有4种形式:一是对称组合,二是不对称组合,三是同一母题的花纹连续组合,四是不同母题的花纹连续组成一组花纹,其中有主饰也有附饰。花纹及所饰部位与器物造型配合相宜,构成较完美的艺术整体。例如,宽幅的纹饰多在直口圜底钵的口沿和卷唇折腹盆的肩部,横长形的花纹饰于低矮的器物上,人面纹在卷唇圜底盆的器内近底部,网纹和斜方格纹饰于近口沿的内外壁,均达到了最佳的装饰效果。

    半坡类型的复体鱼纹彩陶盆 半坡遗址出土

  史家类型的彩陶花纹,与半坡类型的大体一致,还出现了鸟纹和蛙纹,多取简化的形式,往往与鱼纹相间。鱼纹多已半图案化,头体分开。图案花纹更趋复杂,由直线变成弧线,由鱼体演变来的凹边三角和半圆形花纹增多。

  庙底沟类型的彩纹进入了成熟发展期,是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高峰。这时纹样构图一变过去作风,以图案装饰为主旨。以弧线、弧边三角、曲线、圆点和半圆形等元素,采用二方连续的装饰方法,构成整组花纹,环绕器壁,显得绚丽多彩。此外还有多种姿态的鸟纹装饰。这种纹饰构图上的变化,也是与当时器物形制的特点相协调的。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彩陶器是卷唇曲腹盆和敛口曲腹碗,其纹饰主要施于曲腹以上向外圆鼓的肩部,侧面视之,成为球体,用曲弧形的母题加以装饰,球形越显凸出,同时,线条的曲弧度也显得越大(见彩图彩陶盆)。而半坡类型所以采用直边三角和直线纹装饰,是因为陶器折肩以上为微弧的平面。这是仰韶文化居民审美观念的发展和艺术创作上发生的变化。庙底沟类型还出现了多彩纹饰,白地或红地白边,紫红彩白彩相间,更显得富丽美观。

  秦王寨类型的彩陶艺术一度还很兴盛,后来即趋于衰落。大河村的白衣彩陶钵,工艺精美。临汝阎村出土的鹳衔鱼纹彩陶缸,画面形象生动,是件富有寓意的杰作。传统的纹饰只留下简单的弧线、圆圈和□、∽等缀饰,增添了似太阳纹等新的纹饰。

  以上表明,彩陶艺术并非简单地模拟自然的形象,而是表现了人们经过仔细构想的设计意图。它的主题思想是社会生活和生产功能的需要,它既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有人认为,彩陶纹样大体是从象生花纹发展为图案花纹,即从象生图像,经过变形处理,变成意象图案,再经过分解提炼重新组合,成为几何形抽象图案。由于一些图案花纹是从动物纹样演变来的,以意写形,所以富有运动感。

  仰韶文化的陶塑和雕刻艺术比较精简朴实,不如彩陶艺术那样发达,仅个别的水平较高。像陶器中的蒜头细颈壶、船形壶和葫芦瓶等,都是形态优美的造型艺术品。附饰在陶器上的动物、人物塑像,如庙底沟的壁虎、泉护村的隼形饰、姜寨的羊头器钮、半坡的鸟形盖把、北首岭的人头附饰,以及扶风姜西村的半浮雕人面头像等,都具有一定的水平。特别是华县太平庄出土的大鹰鼎,堪称原始艺术杰作。陕西西乡何家湾的骨雕人头像,也颇为新颖。这些雕塑艺术品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仰韶文化的社会精神生活。

  庙底沟类型的黑陶大鹰鼎 华县太平庄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的刻划符号,目前主要发现在半坡类型圜底钵口沿的黑彩宽带纹上。在半坡、姜寨和北首岭等遗址中,共有270多件标本,上有50多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多是在陶器烧成后刻划上去的,有些单独出现,有的重复出现达5~6次,有的集中发现于某个遗址,说明它们代表不同的含义。这些符号中,最多的是一道竖划,其次是二道竖划、 X形、Z形、钩形、倒钩形、T字形等形状,也有的像植物形,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有人认为这是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有人提出可作为从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向图画文字发展的中间环节,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还有人认为是记录特殊事物,含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社会性质的探讨 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大多数的意见是,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晚期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也有少数人认为整个仰韶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论证仰韶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聚落布局和埋葬习俗等。仰韶文化经济生活的基础,是原始的锄耕农业,采集、渔猎和家畜饲养是其必要的补充,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农耕主要由妇女承担,她们还从事采集、制陶,并抚养子女,料理氏族内集体生活的各种事务。担负着社会生活的主要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妇女具有崇高的地位,世系以母系计算,人们生活在以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氏族集体中,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聚落布局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关系。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区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形整齐地排列。姜寨聚落有5个居住群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台湾网 2002-06-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