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虢州澄泥砚试探

2013/11/11 15:10:26 点击数: 【字体:


    摘要:澄泥砚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品,它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虢州澄泥砚又因其类陶、类石、光溢似漆、触手生晕、坚润益墨等优点而倍受文人推崇。本文试就虢州澄泥砚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形制演变略作探讨。

    澄泥砚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品,它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四大名砚”。虢州澄泥砚又因其类陶、类石、光溢似漆、触手生晕、坚润益墨等优点而倍受文人推崇。李子彦《砚谱》中说:“虢州澄泥砚,唐人品砚以为第一”。清乾降皇帝对此砚尤为珍爱,曾亲自题名赋诗赞其“扶如石,呵生津”,视为国宝,并被编入《四库全书?西清砚谱》,足见其在中国砚史上的地位。本文试就虢州澄泥砚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形制演变略作探讨。

    一、 历史渊源

    任何物品都是为了应用而产生的,虢州澄泥砚也不例外。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随着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社会各阶层对文化用具的需求大大增加,促使文房用具的种类增多。原来的瓷、陶、铁、木等砚品因不具实用价值而被淘汰。这时著名的端砚、歙砚已相继出现,并以其温润如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笔的优异品质而深得文人墨客的钟爱。但因其原材料缺乏,制作工艺复杂,因而产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文人学士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性能良好,原料易得,能批量生产并且有实用价值的砚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这样,澄泥砚作为其它劣质砚的替代品,其问世已势在必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澄泥砚是在传统澄泥工艺和陶砚制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陶砚的制作历史悠久,汉代已有十二峰陶砚和直颈单龟陶砚。自汉到唐,陶砚都占有一席之地,但陶砚质地松软,硬度较低,吸水率大,使用很不方便,多作殉葬之用。后来出现了以秦砖汉瓦为原材料做成的砖、瓦砚。这些砚品不渗水,益发墨的性能远高于陶砚,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人们发现这些用秦砖汉瓦改制的砚之所以具有“益发墨”且“贮水数日不燥”,是因为这些砖瓦在制作时采用了特殊的澄泥工艺。程先贞《海石陈人集》中载:“秦阿房宫石耍石戚砖,蜜蜡色,肌理莹滑如玉,厚三寸,方可盈尺,最发墨,不知何时取以为砚”。苏易简《文房四谱》云:“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纟希纟谷滤过,加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这些记载说明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澄泥工艺。到三国时期,该工艺已初步成熟。于是,古人在陶砚制作的基础上,援引了秦汉澄泥工艺,在隋唐之际,创制出“澄泥砚”这样一个砚类新品。

    澄泥砚问世后,因其质地优良,经济适用而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加上它原料易寻,制作工艺简单,又适合批量生产而得以迅速推广。唐代除河南的虢州外,还有山东的青州、山西的绛州,都因制作澄泥砚而名噪一时。宋代澄泥砚的制作更加普遍,河南的相州,山东的潍州柘沟镇,河北的滹沱河沿岸都有澄泥砚的制作。“澄泥砚”之名在唐初还不太明确,由于它是泥土制成,加之当时仍有用砖、瓦为砚的,所以往往以陶或瓦命名之。如唐初韩愈瘗砚文中载:“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砚乎,与瓦砾异”。他讲的这种以土做成而又与瓦砾不同的砚应当是澄泥砚。唐初的澄泥砚尚处于初创阶段,还未进入四大名砚之列。当时以山东“红丝石砚”,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为四大名砚。随着澄泥砚工艺的进步和青州红丝石砚的式微,虢州澄泥砚遂脱颖而出,取代青州红丝石砚成为四大名砚之一。通常我国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就是确指虢州所产的澄泥砚,澄泥砚也因此而名声大振。

    二、 制作工艺

    虢州澄泥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是众多砚类中的上乘之品,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澄泥砚制作工艺的先进水平。其制作方法被各地澄泥砚制作者竟相效仿,古文献记载的澄泥砚制作方法基本都是虢州澄泥砚制法的翻版。正如我国历史上陶瓷名窑总是与当地及附近所产优质陶瓷原料有关一样,虢州地处华北沉积粘土矿床区,有取得优质澄泥原料之便。虢州澄泥砚正是利用黄河特有的细泥,经采泥、过滤、制坯、雕刻、煅烧等几十道工序,历年余方可问世,其特点是泽美如玉,击若钟磬,坚而不燥,抚之若童肤,储墨不耗。特有的窑变工艺使得虢州澄泥砚五彩缤纷,其中鳝鱼黄、绿豆沙、玫瑰紫、朱砂红等品种尤为珍贵,历代文人墨客备加喜爱。

    《文房四谱》和米芾的《砚史》中简要记载了澄泥砚的制做方法:以觤土令入于水中, 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这种作法至今仍为当地农民制作淀粉所用),而后入黄丹,团和溲如面,做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蜡墨,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这些记载反映了澄泥砚制作的基本程序。但在制作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技法都被各家匠师视为看家之宝,是秘不传人的。正因为如此,有关虢州澄泥砚制作的历史文献资料极为少见。

    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也是从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日趋完美的。澄泥砚的燥与润,粗与细,首先在于泥材的结构,分子密度大时必细,密度小时必粗,这种密度是决定砚质是否坚实是否发墨的主要条件;其次是澄泥中的金属成份,也是发墨与否的主要条件;再次是烧制的火候,火候高,泥的密度大,也会导致澄泥砚不发墨,滑润多于滞涩。澄泥砚的不同颜色也与烧制温度有关系。古人在制作砚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控制火候的技术,并试着在澄泥砚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如石末、黄丹等,以提高澄泥砚的质量。总的看来,在原料中加入添加剂,控制烧制温度和烧成后的后处理,是澄泥砚能否制作成功的关键。

    唐代工匠对澄泥砚在高温焙烧中的变化规律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不同配料与温度的关系已从容掌握,为后期加入其它物质奠定了基础。后来人们试着把黄丹作为助熔剂加入澄泥中。我国很早就对黄丹有所认识,在汉代时期就用黄丹作助熔剂创制了铅釉陶。加入黄丹是澄泥砚工艺的一大创新,标志着虢州人已能较熟练地掌握在澄泥中掺入添加剂来改变烧成物的某些物理特性,来提高澄泥砚的工艺品质。

    澄泥砚的烧制,最初是平地堆烧法。这种作法粗看比较原始,其实自有科学原理。平地堆烧法用稻糠和黄牛粪作燃料,即可降低升温速率,又可保持温度适中,以免温度过高使掺有黄丹的砚坯发生烧熔现象。后因这种方法容易受气候和风的影响,而改成炉烧,炉烧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更加严格。

    烧成后的澄泥砚往往因种种原因仍有一定的吸水率。为克服这一微瑕,人们采取“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的方法进行后处理,利用蜡和水的不亲和性,使蜡渗入砚表气孔,再加以蒸制,使蜡在高温下融化,均匀地分布于砚表。加醋是为有益于蜡的融化和蜡质渗入砚内。有的不加蜡而加入其它种类的疏水化合物,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经过这种后处理的澄泥砚可以呵之即湿,触手生晕。明代虢州澄泥砚的制作者将一些高温呈色剂加入澄泥原料,通过特殊的窑变技术,烧制出鳝鱼黄、绿豆沙、玫瑰紫、朱砂红等名贵品

    三、 形制演变

    虢州澄泥砚作为砚类的一个品种,其形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其它砚形制的演变而变化。唐代主要以箕(或称风、凤)形为主,箕形砚一端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宽,如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以求变化。米芾《砚史》中所见的“风”字砚既是此式。唐代的箕形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造型,砚堂与墨池相连,盛墨多,能满足书画家泼墨挥毫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龟砚等多种形式,此时的砚以实用为主。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一件精美的龟型澄泥砚,龟腹为砚池,池有墨痕,前方龟首高昂,双耳斜竖,瞠目闭口,砚池下有足,龟背式砚盖上饰以八卦图。该砚质地细腻,造型逼真,是唐代澄泥砚的一件珍贵实例。宋代砚的形式在讲究实用的前提下日趋多样。宋代澄泥砚以抄手式为代表,抄手砚的砚面一端低,一端高,底部挖空成两墙足。所谓抄手是用手抄底以攫取,此类砚体小轻便,仍属“凤”字系统。此外还有椭圆形高台砚以及长方形平台砚。这一时期砚的题款已开始出现,如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的宋虢州裴氏澄泥砚,背有阳文印款“宋虢州裴第三罗土澄泥造”印记。

    从明代开始,澄泥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发生了大的变化,它的功能由实用为主变为以艺术为主,出现以人物故事、动物、花卉为主题表象的多种式样,并利用窑变技术烧制鳝鱼黄、绿豆沙、朱砂红等名贵品种。这一时期在砚上镌诗、题铭的风气开始盛行。明代澄泥砚花色品种繁多,制作工艺精良,但其主要表现在艺术美上,其内在质量与唐宋时期比已相去甚远。清以后,不见再有创新,主要以模仿古砚为主。(转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传统及民间工艺美术 2009-04-22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豫西陕县地坑院民居保护方法探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