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底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调查队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利建设调查发现了庙底沟遗址。1955年10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 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勘察。1956年9月至1957年7月,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抽调当时各省精英近80人对庙底沟遗址展开大规模的发掘。经过近 一年的会战,共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灰坑168个、房基2座,龙山文化早期灰坑26个、房基1座、窑址l座及156座墓葬,其中绝 大部分是属于龙山文化的。由于遗址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且属首次发现而分别被学术界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 文化。
2002年6月,由于国道310线三门峡市城区段急需拓宽,在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学院 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18000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保存较为完 好的房基10余座,灰坑和窖穴800多座,陶窑20座,壕沟3条等遗迹,同时还发掘清理了200余座唐宋元明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次发 掘,新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和仰韶文化末期的西王村三期遗存,填补了从庙底沟类型到庙底沟二期文化之间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