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是由原始人类的“穴居”发展而来,是10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的民居形式,多沿地面向下挖掘6至7米,形成大小不等的方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出8至12孔窑洞,其中一孔通过斜坡式甬道延伸至地面,供居民出入,另有碾磨窑和水井等设施。地坑院四周有矮墙,以防止雨水倒灌和人畜坠落。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民居形式,在陕县境内分布广泛,其营造技艺对研究生土建筑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价值。为提升陕县地坑院的知名度及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去年初,陕县积极展开地坑院营造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立机构下拨资金,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并新建一座地坑院,对其地形、放线、开挖、打窑、垒坑、门窗制作等地坑院营造技艺工序进行全过程录制,以此确保申遗成功。
2009年3月,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被我市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同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在9月底向文化部申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