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庙会是中原古老的庙会,据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载:“粤有河南汝州之境,嵩山之下,汝南三十里有佛刹焉,在乎山之巅,曰香山院,即妙庄严王少女妙善菩萨之道场也。其现象显迹始末之详,旧有传刻,此不复纪。曩自宋元符以来,住持者相因仍葺,轮奂侈,僧徒居依不啻千指。以大士遗身在塔,灵应殊胜,岁率以春二月,诸方之人不远千里而来,敬礼者无虑万数。”碑文对香山寺庙会介绍得虽然简略,但对庙会的起因、时间、状况,说得还是比较明确的。
香山寺庙会是为纪念妙善圣诞日形成的
香山寺庙会萌芽于北朝末年,成雏形于唐代中后期,正式形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说香山寺庙会正式形成于元符三年,其佛理和宗教实践根据,是经汝州知州蒋之奇润色,由著名书法家、翰林学士蔡京书丹,元符三年立于香山观音禅院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记述了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道成佛的经过。遂在每年仲春二月十九妙善圣诞日,隆重举行祭祀仪式,并成为定例。香山寺庙会就是为纪念妙善圣诞日形成的,一千多年来,代代传承,至今兴盛不衰。
考察香山寺庙会文化史,佛教的传入,为其提供了宗教信仰基础,但它的发生、发展,则依赖于佛教中国化这个历史机遇。北齐天保年间(550-559),父城(今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香山附近出现了三皇姑妙善的神话传说。至唐代,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三皇姑妙善神话传说基本定型,香山寺庙会也有了雏形,即观音菩萨圣诞的祭祀仪式和变文、俗讲、歌舞等内容的出现。经过几百年的酝酿、发展,香山寺庙会于北宋后期达到成熟,形成定期庙会。《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主要记载了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重建香山寺的事,对香山寺庙会记述得比较简单,但庙会的起因交代得还是清楚的。庙会缘起于三皇姑妙善传说。参加庙会的人员,已不限于汝州、宝丰当地人,还有很多来自千里之外的各地信众;庙会的规模达到数万之众,说明宋、金时期香山寺庙会的规模已经很大了,社会影响也是相当大的。香火社(会)是香山寺庙会的主体
历史上,香火社(会)始终是香山寺庙会的主体,庙会的祭祀、歌舞等活动,主要是由各村落香火社(会)组织和参与的。北朝后期至隋开皇年间,香山寺周边就由信众建立了很多佛教邑社,如北齐天统四年(568)的马犁牛邑社,北齐武平二年(571)的杜活邑社、杜子亮邑社,隋开皇二年(582)的菅奴邑社,隋开皇三年(583)的郭仕元邑社,隋开皇四年(584)的王洛进邑社,隋开皇五年(585)的王哲邑社、杨辅国邑社,隋开皇十年(590)的李雀邑社,隋开皇十二年(592)的杜乾序邑社,成为香山寺的外围组织。唐至五代,在香山寺周边众多佛教邑社中,目前有资料记载的有维那邑、老人邑、观音邑、长生邑等4个邑社名号。宋、金两代,属于香山寺的佛教邑社,尚存香山街的长生邑,马跑泉的明王邑,阳村的上生邑,郑酒务的法华邑,西十里的观音邑,东姚店的金刚邑,双沟村坊郭下般若邑等7个邑社的资料,其他均已不存。元代,延续的仍然是宋、金佛教邑社。明代,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佛教结社世俗化、民间化,邑社的名称也改为某某村香火会或香火社。清代,香山寺属下的香火社,目前从三通碑上见到的有:石桥营会社、扈口会社、战家营会社、二里营会社、郏县长桥会社、郏县会社、曹镇会社、南顶会社、宝丰凤凰岭会社、鲁山会社、鲁山河会社、舞阳北舞镇会社等。民国末年,这些香火社还有活动。
祭祀仪式是香山寺庙会的重要内容。祭祀是信仰的一种表现,寺院神庙的设置,是人们对神佛表现崇敬心理的具体的物质表现,即让神佛的位置固定后,能得到其经常的护佑。祭祀包括特定的祭祀主体,固定的祭祀行为、供品种类、祈祷语言、礼仪主持者。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由一定的人群所举行的祭祀活动,就形成了民间信仰意义上的庙会。香山寺庙会的祭祀主体分为三类:一是寺院僧人,二是寺院周边村落的香火社(会),三是三皇姑妙善(观音)菩萨崇拜者个体。祭祀的组织和主持,寺院是住持或方丈,会社是各村香火社推举的总会首,个体崇拜者按约定俗成的规定自行祭祀。
庙会的内容主要有祭祀、歌舞、经济交流
庙会的祭祀活动通俗地说是敬神佛,敬神佛还须娱神佛,娱神佛也是自娱。敬神佛的活动既包括虔诚、严肃的祭祀、叩拜,还包括轻松、活泼的民间歌舞活动,如挑经担,社火(包括舞龙、舞狮、铜器、高跷、旱船、赶驴、秧歌、响器),曲艺,杂技,戏曲等。历史上香山寺庙会期间,每天到会的人数达数万,多时每天可达十万余人,如此众多的人参与庙会,有一个饮食生活问题;仲春二月又是每年农事活动之始,免不了广大民众趁庙会置买一些农具或日常家用器物,这就有了经济交流活动。概括起来,香山寺二月庙会活动内容,主要是祭祀仪式、歌舞活动、经济交流三个方面。
从香山寺庙会发展史来看,唐代的俗讲说妙善香山修行得道的故事,出现庙会雏形,宋代通过仲春二月纪念妙善圣诞日正式形成,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代,庙会主体由邑社演变为香火社(会),会期扩展到半月以上,庙会的神秘性减弱,娱乐功能、经济交流功能增强,更世俗化、民间化。庙会,尤其是传统古庙会,往往是在寺庙神佛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必定要以寺庙为依存和载体,香山寺庙会的特征是很明确的。香山寺庙会即使从有明确记载的宋元符三年算起,也有了九百多年历史,宋、金时期已达到很大的规模,影响至千里之外的府、州、县,明代尤盛。据明正德六年(1511)《香山寺修造记》碑载:“暨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延及(英宗朱祁镇)天顺戊寅(1458),住持觉慧本然和尚,疏具以闻,下尚书祠部符加,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之额。山以寺而益显,每岁仲春之望,香火天开,四方来游者先期云集,懋迁有无,化居若通,□□□□。然人之至止,数以万计,悉仰山灵而起敬,施钱供佛,以去如期乃已。”(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