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走进平顶山 >> 印象平顶山 >> 浏览平顶山

从明《邵武府志》探寻失落已久的应侯信息

2013/10/11 17:08:45 点击数: 【字体:

    平顶山市在西周至春秋之时为周王室应侯封地,由于史籍对古代应国史实的记载较为零散,对应国历代国君主政活动的记载更是鲜见,在长达4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古应国的历史事件和20余代应侯的信息始终是一个沉入史海的谜团。

    笔者在查阅相关应国历史文献资料时,发现明代《邵武府志》记载有大量有关应侯的信息,但这位被载入史册的应侯是否就是古应国的某一代国君?如果他就是周朝应国时期某一代应侯的话,那就足以说明古代应国曾经有过辉煌,应国贵族人物在当时是颇具影响力的。《邵武府志》能否成为帮助我们探寻先秦应侯的遗踪和信息,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呢?    

    《邵武府志》系宁波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该志共十五卷,由明嘉靖赐进士第、中顺大夫、奉敕视学、福建按察司副使、玉山夏浚作序。与一般方志不同的是,在“卷一天文篇”中除将星野作为一节外,还将应侯单独设为一节,大篇幅记录了应侯以谈论天象变化来比喻治理国家的言论。古人很早就把四时变化的自然规律与治国安邦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史书中难以斩获星点的周代应国国君的信息,缘何出现在遥远的闽越邵武之地呢?

    《府志·应侯篇》以天文观察揭示天时、地利、社会的辩证关系,引用应侯谈论天象和吴越之间的纠结来说明天意对人世间的主宰,用天体运行的方式来告诉人们祸患和福气的到来,从中,人们可以窥见应侯治世的法理。应侯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以此来解决人世间出现的天灾人祸,告诫人们面对历史的变化要顺从天意。受时代局限,《府志》中包含有许多封建迷信的色彩,但瑕不掩瑜,大多观点时至今日仍闪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由于《府志》成书于明代,志中上述春秋战国之事,下记明代历史之言,时间跨度2000余年。中国历史上自西周初年封建应国至明朝历代都有应姓封侯。邵武市,今为福建省南平市所辖,地处福建西北部。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初置昭武镇。晋元康元年(291年)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邵武军,县属军治。元明清为路、府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邵武自古是由赣入闽的要道之一,地势险要,可屯兵,能守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闽越王诸后裔筑乌阪城于此,为闽越拒汉六城之一。那么志中所说的应侯,究竟是哪一个朝代的应侯呢,他们又和闽越之地有什么关联呢?我们姑且列出部分朝代的应侯作详尽分析。

    周代应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早、中期共有14代应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有9代应侯。这23位周代应国国君经历了周朝政权由盛到衰的历史。先秦史籍《逸周书》载:“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仲舅。”这是第一代应侯在参加成王新都之会时的记载。他在《诗经·大雅·下武》被周成王称赞“应侯顺德”,在传世的西周早期铜器铭文中,他又被称为应公。此外,西周中期的应侯见工与西周晚期的应侯敔也都有讨伐南夷受周王赏赐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只存于应国铭文之中,鲜见于历史文献,周代应侯的信息始终是无法解开的谜题。

    秦时应侯范雎。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弱肉强食,攻伐不止,而秦国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统一天下,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远交近攻的争霸策略,而这个策略的制订者正是范雎。范雎(?-前255年),字叔,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家境贫寒,境遇坎坷,暂时投靠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他跟从须贾出使齐国,被诬通齐卖魏,几乎被魏相鞭笞致死;他隐姓埋名,潜随秦使王稽入秦,隐伏一年之久,终于得见秦昭王;他曾力主远交近攻,破除六国合纵联盟,歼灭敌国主力,奠定秦国霸业,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他曾力谏秦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巩固了秦王的王权。公元前266年,秦王封范雎为丞相,封于应,称应侯。公元前255年,范雎急流勇退,称病辞去相位,不久善终于封地应,即今天的平顶山市。范雎所称应侯是战国七国之时至秦初,是姬姓应国和周朝灭亡后在古应国之地上改朝换代的分封。范雎的历史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邵武府志》如所指应侯是范雎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有关范雎的历史记载很多,却尚未考证到范雎在南方地域活动的蛛丝马迹,所以尚不能定论。

    东汉应侯冯异。冯异(?-34年),东汉将领,字公孙,父城县(今宝丰县)古城村人。更始元年(23年),冯异助刘秀、倒王莽,抗匈奴,为巩固东汉政权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东汉“二十八宿将”之一。《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冯异:“拜偏将军。从破王郎,封应侯。”冯异一生战功累累,为人谦让,每当诸将并坐论功时,他常退树下,不与人争,被誉为“大树将军”。《宝丰县志》引《后汉书》云:“父城有应乡,《河南通志》说汉置父城县,按《后汉书》冯异亦封应侯。”从《后汉书·冯异传》可知,冯异为东汉刘秀的一员武将,虽称应侯,其官职及影响力远不及范雎,且记载冯异的主要活动境域都在北方地区,《邵武府志》所言应侯是冯异的可能性甚微。

    晋代观阳侯应詹。应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是两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先后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应詹临危受命,稳定动乱局势。318年,他又随晋元帝南渡平叛,功成后,占籍江南获封颍阳侯。太宁二年(324年),他又被晋明帝封为观阳县侯。应詹多次平定频发的战乱,为东晋王朝兴国安邦立下赫赫功绩,其足迹遍布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当地百姓还编成《三郡民为应詹歌》来歌颂他:“乱离既谱,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慈应侯。”足见其在江南的声望之重。

    唐代吴国公侯应裒。应裒,字裒然,生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唐末黄巢陷长安,应裒以辅梁太祖而立下功绩。开平丁卯(907年)梁篡位,拜都天兵马使。宋建隆二年(961年),以曾孙皓贵,蒙恩,追赠吴国公,立诸侯庙于杭州,享祀。

    唐观阳侯应彪。应彪(775年-840年),字斐。唐奉国军节度使加散骑常侍,官至丞相,屡建功绩。唐元宗、肃宗时恩授观阳侯。应姓《宗谱》记载:“应彪在婺为官时,时逢天灾,因掌管国库军需,先斩后奏,开仓济贫,施药救人,为百姓所称颂。占籍浙东后又开疆戍边,贼不敢犯,颇有政声。”

    唐观阳侯应辅。应辅是应彪五世孙,仕镇海节度使,勋劳,剿灭草寇封观阳侯。

    宋观阳侯应繇。应繇,字之道,南宋嘉定年间进士及第,授资政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封临海郡开国观阳侯,功绩勋著,声振朝野。

    宋观阳侯应中正。应繇子,宋嘉定七年,皇帝诰命,任命应中正为翰林院学士,袭观阳侯。

    宋代应侯蒯恩。《宝丰县志》引《宋书·蒯恩传》载:“义熙二年,贼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应乡侯。”

    从上述历代应侯事迹,综合考虑其时代背景、所历官职、地域文化、历史影响来看,《邵武府志》中的应侯除周代应侯外,秦应侯范雎、晋应侯应詹的可能性最大。在史籍中范雎多被称为秦相,应侯只是他后来的封爵,而非习称,则基本可以排除。那么东晋观阳侯应詹呢?《府志》洋洋十五卷,其中从未言及与应詹有关联的人和事,这与这位江南应侯的功绩与影响不太相称。

    我们从三个方面将《邵武府志》中的应侯与周代应侯对号入座,看看他是否就是周朝时期的某一代应侯。

    其一,从时代背景和所举史例来看,古之仰观天文星野起自夏商,盛于周。《国语·周语》中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欲铸“无射”大钟,而向伶官州鸠问“七律”如何产生的一段对话。王曰:“七律者何?”对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雄。……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岁之所在,则我有周之分野也。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周武王伐纣之时,“岁在鹑火。”岁,指“岁星”,即木星。木星运行轨迹,在黄道带的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星任、玄枵、娵訾这十二宫(明代以后称十二次),每年经过一个,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因为古代是以木星纪年,故称木星为“岁星”。这一年是岁星在鹑火宫经过。十二宫与二十八宿相对应。鹑火一宫为柳、星、张三宿,这一年,岁星所经在“张”宿。《邵武府志》以应侯谈论天象入题,列举了鲁昭公时,岁星出现,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等天地交感。《府志》曰:“邵武志见古史之遗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夫首之,以天文言乎其上律也,次之状,地理言乎下袭也。次之以天制言成能乎其中是也。是故,谈其志、天文、为星野、为应侯而乾象昭矣……于是观德非古史之遗乎。”可见周朝应国的某一代国君,在遥远的年代,其影响已达至江南一代的闽越地区。据称,周武王的第三子封于邗,邗亦作干,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东北,春秋时被吴所灭,成为吴邑。邗侯是应侯胞兄,此时的应侯会否曾对邗国有过影响呢?

    其二,从所举史例的朝代先后次序来看,所记事例次序清晰明确。按朝代顺序先是列举应侯谈论天象之说,又举东周战国鲁昭公时的吴越之争,汉武帝时南方越王造反,以及晋、唐、宋、元时的天象变化及邵武府之地的天灾人祸发生的状况。应国墓地出土铜器铭文曾记载了西周中期应侯见工、西周晚期应侯敔的两次南征。会不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位足迹曾踏上了邵武之域呢?更让我们惊异的是,在应国墓地战国早期偏晚的一座墓葬中,竟然出土了一件越式铜鼎,这表明此时的应国与越国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其三,从元明时代应姓人多迁居江南,且宋至明时当地就出了应姓进士二十余人,应姓文化在江南颇具影响的背景来看,江南是历史上应侯后裔的主要徙居地,且为历代望族。那么,就有可能由于应侯的后辈子孙徙居此地,并带来了古应国文化以及应侯的影响。如果《府志》所记确为周代应侯,可以推测,《邵武府志》的作者,在明嘉靖癸卯撰写该志之时,对周朝某一代应侯的相关信息资料是熟知的,于是将《星野》及《应侯》作为《邵武府志》十五卷中的首卷。

    据此,我们说,在周代应国400余年的进程中,曾经有一代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有着丰富治国理念的国君,他的治国之道曾被当时的文献记载了下来,并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应国先秦文献史料已在后世皇朝更迭的动荡年代佚失了。姬书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2013-02-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