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走进平顶山 >> 印象平顶山 >> 浏览平顶山

妙善传说中主角性别转变及名号形成初探

2013/10/11 17:04:29 点击数: 【字体:

妙善传说中主角性别转变及名号形成初探

香山寺一隅 王尧摄

    早在佛教兴盛的北魏宣武帝景明至永平年间(公元500-512年),就出现了妙善在香山证道成为观音菩萨的传说。后到唐武德七年至贞观九年(公元624-635年),在终南山灵感寺修行的道宣律师(公元596-667年),与天神对话而被告知写下这个故事,称香山即大悲菩萨成佛之地。道宣律师的弟子义常,追记道宣律师生前口授《香山大悲菩萨传》,以文本形式流传于世。过了大约370年,到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五月,时任汝州知州的蒋之奇批评此文本粗陋,应当时香山寺住持怀昼之请同意润饰重作。第二年九月,书法家蔡京抄写此文并刻于碑上。至此,众说纷纭的妙善传说最终确定,蒋之奇所作的《香山大悲菩萨传》逐渐成为后来所有同类作品的源头。十二世纪,香山寺香火鼎盛,成为观音崇拜者的朝圣之地。

    《香山大悲菩萨传》开篇就指出观音是一位少女,但在此之前,观音这尊神通常被描绘为英俊庄严的男性僧人模样。那么观音最早何时转化为女身?实际上,早在五代时,就已经有了观音化为女身解救苦难的感应故事,也出现了现实生活中称为观音的妇女。到了宋代,此转变趋于成熟,观音成为中国佛教中唯一进行性别转变的神。在《法苑珠林》一书中,记载了观音于公元479年化身为女子,解救狱中的彭子乔,解开他的镣铐的故事。在较早编撰的《北齐书》中,观音化身为女子,医救荒淫而致憔悴的北齐武成帝。现实生活中人称观音的女性,实例之一是陈朝的末代皇后沈后,她于公元617年成为比丘尼,法号“观音”。可见早在五代时已有观音化为女身的例子了。观音这个尊称不止用于比丘尼,也可以指称道教的女仙。王奉仙(约公元835-885年)是一位重要的道教女仙,在她开始修行之后,“不食岁余,肌肤丰盈,洁若冰雪,貌若天人,智辩明悟,江左之人称之为观音焉”。

    那么妙善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不是偶然呢?根据牛津大学教授杜德桥的解释,这个名号出现于佛教文献,妙善传说中几乎所有主要角色的名字皆出自《法华经》,例如第27品主要叙述“妙庄严王”及王后“净德夫人”,妙善传说中的“妙庄王”和“宝德皇后”就可能源于这两个人物。《法华经》中的妙庄严王和妙善公主的父王一样,对佛教怀有敌意,但因受到两个孝顺儿子的感化而皈依佛教。至于妙善公主的两个姊妹的名号,妙颜和妙音,也可以从经典中找出其世系源流。妙颜是一位八岁沙弥的名字,他曾在阿育王宫中婉拒王后慈爱的怀抱,而后对王后及五百名宫女宣说佛法。妙音则是《法华经》第24品的主要人物,如同著名的《普门品》(第25品)中的观音一样,妙音也是普世的救度者,可现32种化身,可说法救度众生。但妙善传说的创作者巧妙地挑出了《法华经》中的核心人物及主题,并对佛经中的主角进行了性别改变,由两个儿子变成了一个女儿。法号也发生了改变,并没有直接沿用《法华经》中的“妙音”,反而使用了此经中不曾出现的“妙善”。妙善公主不是比丘尼,却恪守佛教清规戒律,行为举止犹如佛教大师,她的行为和名号与宋代新兴的在家居士运动颇为契合。在这个运动中,信徒常用普、觉、妙、道四字命名,表明自己的宗派传承。早在妙善传说诞生之前,就有许多女性修行者选择以“妙善”为名,反映出人们相当熟悉这个带有祥瑞之意的佛教名字,妙善可能成为广大女性居士偏爱的法名。可以猜想到,妙善故事的创作者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妙善作为观音的化身,确实有高明之处。因此,只要将观音早期性别转变、佛经经典、新兴居士运动等诸多的因素纳入考量,就可以理解观音化身为何是一位少女,为何是一个法名妙善的公主。

    香山寺中蒋之奇所作的妙善传说在观音文化中地位极为重要。这个故事将妙善公主当成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让原本不属于任何地方、只出现在神话中的菩萨,变成一个在河南香山出生、证道的真实女性。同时,她也使中原古寺香山寺这个真实的地点成为真正的观音祖庭,千百年来受到善男信女的朝拜。(孙胜久/文 王尧/图)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2013-02-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