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书
2013/11/14 10:32:27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善书属传入曲种,它是宣扬宗教的一种曲艺形式。其源于唐代“俗讲”,原是僧人讲经时的说唱形式,宋代为“谈经”,明为“宝卷”,到了清代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演变为宣讲帝王诏令的“讲圣谕”,清道光以后,内容渐渐为“十全大善”的民间故事所取代。桐柏县平氏镇老艺人张书信回忆说,1911年,他在八九岁时,农历三月三日,在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首次出现外地僧人设善书棚讲唱善书,后有人向僧人学唱;第二年的庙会上,又有人设善书棚讲唱,听者甚多,人们称之为“念善书”。民国初年,社旗、唐河、邓县相继出现念善书活动。到20世纪40年代,桐柏县已遍及各乡、镇,讲唱者俱为庙观僧道和斋公。听众以妇女为主,尤以老年居多。他们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以此为敬神礼佛的劝善行为,并且有较富裕的善男信女把斋公请到家里讲唱。
善书棚由白布搭成,内放一桌一椅,或用四张大方桌搭台。讲唱人手持善书本端坐念唱,至动情处,讲者泣不成声,听者痛哭流涕。桐柏县平氏的善书棚内,还挂有“磨研”、“下油锅”、“望乡台”、“奈何桥”、“虎撕狼嚼”等表现阴曹地府酷刑的组画,也有“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割肝救母等挂图,用以增加其教化的感染力。这种善书讲唱与挂图相结合的形式,与唐代的“变文”、“变相图”极为近似。
善书的唱腔比较简单,均为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且无明显的终止感,任意反复,无乐器伴奏,近似吟诵。
桐柏与邓县所唱曲调各不相同,桐柏有较浓的当地民歌特色,而邓县的曲调则近似鼓儿词曲调。
善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唱词为十字句、上下句结构,一韵到底;内容多为宣扬立善修身、因果报应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常演曲目有《唐王游地狱》、《杀狗劝夫》、《龙抓熊氏女》、《五元哭墓》、《割肝救母》、《孟姜女哭长城》等40多篇。
善书的讲唱者多为“积福行善”而讲唱,不收费,但对于“功德钱”并不拒绝,所收之费集中用于修桥、铺路、修庙诸“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人民群众进行破除迷信教育,加之僧道、斋公相继引退,善书趋于衰落。【原标题:善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200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