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揭秘明沉船“南澳1号” 文物如何重见“金身”

2016/5/17 9:25:15 点击数: 【字体:

  被列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一号工程”的“南澳一号”,历经三年打捞,共出水文物30000余件,其中400多件主要文物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些精美的文物,每天都吸引大批观众慕名前来。那么这些历经浪击沙掩,委身海底400多年的文物,是如何重现当初“金身”的呢?
 
  明代万历年间,装载着大批中国青花瓷器的商船在航行到南澳岛附近海域时,不幸沉没。在水下考古队员的探索与发掘下,古船及船中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展览负责人 刘冬媚:其中有27000多件是瓷器,瓷器主要有两个窑口的东西,一个就是景德镇,一个是漳州这两个窑口东西。除了瓷器之外呢,我们有金属、包括有铜呀、铁呀。除了船货之外,还有船员的生活用品、航海的包括铅锤呀这些东西在里面。
 
  在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中, “南澳1号”沉船出水的“青花螭龙五彩四开光鹭莲纹碗”、“青花仕女纹"老公"款字盘”、“青花菊花纹‘一’字‘粮’底大盘”等重点展品都与观众见面,这些文物虽然历经沧桑,但光彩依旧。然而刚打捞出水时,这些文物却并没有观众看到的那么“光鲜”。
 
  展览负责人 刘冬媚:刚开始的时候有人盗捞,他们操作的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在盗捞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对瓷器有破坏。然后第二个就是自然的破坏,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在海里面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对它(文物)一种侵蚀作用。
 
  据介绍,“南澳1号”是中国目前已发现保存最好的沉船之一,遗物在海底散落的范围不足250平方米,破坏不太严重。但在船中部已经掏开的两三个舱内和相近的外围,发现后人有盗捞破坏的现象;另外就是船体为木质,在水体中会被海底栖生物侵蚀,在散落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考古人员经过三次大型的水下作业,将船中遗物全部打捞上岸。
 
  展览负责人 刘冬媚:不同质地的文物上水后都要经过不同的处理。像瓷器一开始就要用海水冲刷,然后用小竹签把附着的海生物去除,然后在文保实验室还要进行一个脱盐的处理。还有别的质地(文物),像有机物,像出水的有茯苓,他们也会用保鲜盒装着,放到冰箱里去保存。
 
  此外,还要对这些出水文物做修复、环境控制等方面的保护工作。刘冬媚说,这些文物及沉船本身蕴涵丰富的考古学信息,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对揭示当时的造船技术、制瓷、金属制造工艺及社会活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外交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网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