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2015/5/15 16:11:33 点击数: 【字体:


    “2014河南考古年度发现·汉魏洛阳城太极殿东堂遗址”系列一

 
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汉魏洛阳故城太极殿东堂遗址
 
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
 
考古人员在对东堂遗址进行勘测 本版图片均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提供

    □记者张晓东

    引子

    2014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中,汉魏洛阳故城太极殿东堂遗址入选其中。说起东堂,很多读者也许不会陌生,在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中,太极殿就榜上有名。东堂和太极殿是什么关系呢?

    曹魏时期,魏明帝在洛阳兴建宫殿,其中的太极殿被视为皇宫的正殿,成为国家的政治活动中心,重要国事活动都在此进行。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形成了太极殿制度。之后直至唐宋,历代皇宫正殿皆为太极殿。根据史料记载,雄伟的太极殿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堂和西堂。东堂为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宴请各方使臣的地方;西堂主要供日常起居之用。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区域的考古发掘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为全面了解汉魏洛阳故城太极殿的形制布局和时代演变,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需要,2013年至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在对太极殿遗址发掘的基础上,对东堂遗址进行了发掘。

    “应当说,对于东堂遗址的发掘是我们多年考古发掘积累下来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在汉魏洛阳故城这个大的考古学术背景下,东堂遗址揭开神秘面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工作人员郭晓涛说,这一次发掘共完成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通过发掘,明确了太极殿东堂的平面形制与太极殿的建筑布局以及时代演变等。“这一年来的工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对太极殿整体建筑布局的认识,更为汉魏洛阳故城的宫城形制研究、古代都城制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东堂遗址布局清晰

    出洛阳市区往东不过15公里,就是汉魏洛阳故城。故城至今仍保留着东、西、北三段古城垣。蒿榛丛莽的古城垣,隐藏着曾经辉煌的都城。

    在汉魏洛阳故城中北部略偏西的地带,有一块平面规整的南北长方形区域,这就是汉魏洛阳故城的政治核心区——宫城。在宫城遗址内,有一块夯土台基的规模甚是宏大,这块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地下保存的夯土台基最大厚度6米,而且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这就是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

    太极殿遗址往东不远处,有一块大型夯土台基建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21米,这就是东堂遗址。由于年代久远,夯土台基上的柱网布局已经破坏无存。

    “东堂遗址的具体位置在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内中部偏西北处,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1公里,南距宫城南门阊阖门遗址600多米。”郭晓涛介绍说,2012年发掘太极殿时,就已经发现了东堂夯土台基的西南角和西北角。这一次发掘,基本揭开了东堂遗址的神秘面纱。

    根据考古发掘,东堂遗址的夯土台基位于太极殿夯土台基东侧,两者基本位于同一东西向轴线上。东堂台基由较为纯净的红褐色土夯筑而成。台基外立面局部残存有白灰墙皮,不过墙皮大多已经剥落。在台基南侧设置有两条南北向的慢道。慢道东西宽3.5米,南北长12.2米,两侧都有包砖,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包砖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包砖沟残留在那里。

    根据考古复原,东堂遗址在宫城中的脉络节点也逐渐清晰:在东堂夯土台基北侧,残存有一条东西向的铺砖道路,向西通过一道大门与太极殿院落连通,路面铺砖残损严重,局部以垫土补平。考古人员还发现一条砖砌的排水沟渠,渠内宽约0.5米,沟渠走向与道路基本一致。

    在道路北侧,考古人员还发现有大型的廊房遗迹。廊房遗迹的具体结构是以1米的夯土隔墙为轴线,南北两侧各出檐一间,目前发现共有12间。廊房南侧为东堂,北侧有另一院落;廊房的西段,又被一座向北延伸的结构规模相同的廊房分割为东西两个院落,从而构成一个布局严谨、结构清晰,既独立分隔同时又密切联系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东西堂布局在隋代结束

    根据考古专家们对东堂台基的局部解剖,东堂夯土结构很复杂,可能经过多次修补沿用。“东堂的始建不晚于魏晋,北魏时期继续沿用。北朝晚期仍有修补改建。”这一点和历史记载大致相符。

    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向来只有帝王将相史,而鲜有“建筑史”、“规划史”、“工程史”等专业史籍,太极殿也好,东堂也罢,我们只能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梳理其大致脉络。

    公元234年,魏明帝开始在洛阳大修宫殿。第二年,在四万余工徒的努力下,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殿群正式竣工。此时的太极殿有无东西二堂,史学界曾有不同看法。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54年,曹髦被迎入洛阳,在太极殿东堂拜见皇太后,随即登基称帝。这样至少从曹魏时期起,太极殿东堂就是存在的。

    太极殿及其东西二堂作为国家政治的核心象征,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即使在衣冠南渡,东晋王朝偏安东南后,在建康(今南京)也比照洛阳城的模样修筑了太极殿(有学者考证此太极殿是根据东吴宫殿改建),太极殿俨然成了正统的象征。而东西二堂作为太极殿不可缺少的组建,也“移居”建康——根据《晋书》记载,公元328年,苏峻的叛军一把火烧毁了太极殿东堂和秘阁。

    当然,建康城的太极殿和东堂,只是“克隆”建筑。在北方,政局稍一稳定,洛阳城的统治者就迫不及待地重建太极殿和东西二堂。无他,因为这是正统和权力的象征。

    为了重建太极殿及其东西二堂,公元491年,北魏孝文帝向南齐派出一个友好使团。使团副使蒋少游,既不是搞政治的也不是搞军事的,而是一个地道的工程师,“掌技术,知机巧”,造过船,修过城。因为洛阳城早已在连年战火中毁于一旦,倾心汉文化的孝文帝要重筑洛阳城,就派人到建康考察,起码得看看太极殿是个什么样子。

    公元495年,孝文帝完成了迁都的全部计划后,开始大规模复兴洛阳城,一切宫殿基本沿袭魏晋模样。公元501年,洛阳城重修完毕,太极殿和东西二堂又重新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此后,尽管统治者几经更迭,洛阳城也经历了数次损毁和重建,但太极殿和东西二堂的布局在每一次重建中都顽强延续下来。

    直到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在北周长安城故址东南方营建新都城,宫城的正殿名为大兴殿,虽然其功能、效用基本上与此前历代宫城的太极殿相同,但不再设东西二堂。东西二堂陪伴正殿成为历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延续三百年的“东堂决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