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匾额背后的故事 打堤修渠造良田 功同郑国百姓赞

2013/11/25 16:32:37 点击数: 【字体:


匾额背后的故事 打堤修渠造良田 功同郑国百姓赞

郑国修渠“万世之功”
 

  “功同郑国”匾中的郑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水利专家,战国时期韩国人。

  当时,地处陕西的秦国崛起,东进中原,陈兵韩国边境,韩国危在旦夕。为阻止秦国东伐,解除亡国之灾,韩王命郑国到秦游说秦王嬴政,劝其凿渠溉田,大兴水利,企图以此削弱秦国国力,阻其继续东进。

  嬴政接受了郑国建议,开始凿泾水修渠。施工中,秦王觉察到韩国的“疲秦”之计,欲杀郑国,郑国辩解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认为此话有理,取消杀人之念,让郑国领着一班人马继续修渠。10年后,大渠修成,绵延300公里,灌溉田地4万余顷(折今280万亩)。赖渠之力,关中之地遂成沃野,秦也得以国富民强,一统天下。为纪念郑国的功绩,人们把此渠称为郑国渠。

  围堤修渠造福一方

  日前,我们驱车来到洛龙区辛店镇白营村,“功同郑国”匾就征集于此。

  赵建修是洛阳民俗博物馆的一位离休人员,老家就在白营村,这块匾额,就是他当年从白营村征集到民俗博物馆的。在征匾的同时,赵建修也从当时还健在的一些老人嘴里了解到了匾主人白鉴的一些事迹。

  白营村位于洛河北岸,旧时洛河经常泛滥,每遇洪灾,房屋倒塌,良田被毁,两岸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们愤慨于洛河的屡屡肆虐,期盼过上安宁祥和的生活,不同的时期都有一些有识之士带领百姓打堤围堰,驯服河水,变害为利,白鉴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只能依靠铁锨镢头,肩扛手挖,加上天灾人祸,连年歉收,人饥马饿,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一项打堤围堰的工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河堤修成后,被命名为“同协堰”。接着,白鉴又领着大家修了一道渠,这道渠除了有引水灌溉的功能,还能造田增地。天下大雨,洛河涨水,别村的人都是从地里往家跑,白营村的人却从家里往地里跑,干啥?引水淤地,再造良田。

  遗迹犹存追思前贤

  随后,我们又驱车前往白营村的河滩地,一条条或宽或窄的道路将它分成棋盘似的一块块,平平整整,里面不是庄稼就是成阴的杨树林。包括白鉴领人修的那条渠,河滩地里共有三道渠,但都已荒废不用,在其中一条的渠道里,一大片金黄的麦子迎风摇曳,似在诉说此渠为白营人的生产生活立下的汗马功劳。白鉴领人修的那段河堤还在,但由于后来水利部门在此段截弯取直,在其南边又修了一道更坚固的大堤,老堤早已失去了作用。废弃的老堤上,不远处就是正在修建的郑西铁路的一段,新与旧的强烈对比,让人感慨时代的进步,感慨白鉴及其后继者们为村为民的一片赤心。

    匾额状况:

  “功同郑国”匾长210厘米,宽114厘米,上款为“ 封资政大夫鉴翁白老大人懿行”,下款为“宣统元年同协堰管事锨户仝立”。匾文为楷体阴刻,上下款为楷书阳刻。匾呈黑底红字,边框有浮雕纹饰,上边中部为鹿鹤寿星,下边中部为一寿桃,左右边中部及上下边两侧为暗八仙图案,四角各为一蝙蝠。

  专家评析:

  此匾为一功德匾,雕刻细腻,讲的是匾主人白鉴带领人民修堰开渠,大兴水利,一方百姓感其赤心为民,为其树德立匾。 封,指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资政大夫,为正二品文散官,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8-06-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