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武林之宋氏通背拳 宋铁龙与宋氏通背拳

2013/11/25 15:14:20 点击数: 【字体:

洛阳武林之宋氏通背拳 宋铁龙与宋氏通背拳

宋铁龙单掌断砖。(资料图片)
 
    洛阳宋氏通背拳,融会了白猿通背拳、沙氏通背拳等拳法,形成“探腰拔背、放长击远”之实战拳法。“冷弹柔进”的“韧劲”是其内涵,“以圆分劲”的“滚劲”是其外延。此拳创立于清末,远走西北,历经实战,日臻完善。至第三代宋铁龙,结缘央视,将通背拳推向全国。  

  12月13日,《大河报》刊发消息《河南宋氏通背拳受邀将访欧洲》:洛阳宋氏通背拳第三代掌门人宋铁龙,要在2008年春节期间,到瑞士、德国、法国、葡萄牙四国表演。

  宋铁龙今年53岁,身材高大。我们前去采访,与他握手时,感觉其手掌粗糙似铁,坚硬如石。提起宋氏通背拳,他如数家珍,首先说起了他的曾祖父。

  雏形:

  老和尚传拳于坟地

  宋铁龙的曾祖父宋慧卿,生于清朝末年,祖居偃师李村镇下庄村。他15岁结婚,由于家境困难,为人家看坟糊口。当时洛阳盗墓之风甚盛,一些大户人家为防有人盗墓,便雇人看坟,没有酬金,按月发粮。宋慧卿住在墓地,搭起一个小庵子,闲来无事就练拳。

  一天,宋慧卿在坟地练拳时,来了一个小伙子,在他面前使了一个“旋风脚”,似在炫耀武功。这时又过来一个老和尚,对那个小伙子说:“你的腿脚还算麻利,但只是空架子而已。”那个小伙子不服气地走了。宋慧卿觉得老和尚非等闲之辈,即跪地施礼道:“我看您是高人,收我为徒吧。”

  老和尚没回答,也没弯腰搀起宋慧卿。按当时的拜师规矩,如对方不答应,就不会搀扶跪在地上的拜师者;如果弯腰搀扶了,就表明收下这个徒弟了。

  宋慧卿跪地不起,再三恳求,但老和尚就是不弯腰搀他,而且抬脚便走。宋慧卿急了,拉着老和尚的袍角不放手,一直膝行丈余。老和尚看他心诚,于是弯腰搀起他,答应收他为徒。

  慧卿大喜,雀跃而起,那老和尚却说:“你跟我学艺,须守三个规矩:第一,不要问我姓甚名谁,从何处来;第二,别问我教你的是什么拳;第三,若有人非要逼你说练的是啥拳,你就说是无形拳。”宋慧卿说:“师傅放心,徒儿已牢记在心了!”

  老和尚接着说:“习武之人得吃苦,你能受得了吗?”宋慧卿答道:“能跟着师傅练武,再苦都不怕!”老和尚点头,当下入庵,两人住在一起。

  师徒俩春夏秋冬、风雨朝夕苦练拳技。倏忽一年过去,春节将临,老和尚对慧卿说:“你已练成功夫,我将离开此地。”宋慧卿不解地问道:“师傅,是我待您不好吗?为啥这么急着走?”老和尚说:“不是,我已离家数年,该回去了。”当晚,老和尚给宋慧卿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说:“我们练拳之人要匡扶正义,扬善惩恶,无事不可寻衅,但遇事不要后退,切记!”

  第二天,师父不辞而别。宋慧卿对师父的行踪捉摸不定,既不知他的尊姓大名,又不知他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无可寻觅。后来他觉得:师父很像义和团义士,因为义和团起义失败后,不少人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来去无踪。只是苦了宋慧卿,每日练拳之余思念师父。他发誓要练好此拳,变无形为有形。

  创立:

  宋天祥创拳于西北

  老和尚走后多年,宋慧卿将拳术教给四子宋天祥。宋天祥(1887—1985)是宋铁龙的爷爷,9岁开始习武,悟性很高,用三年时间学成无形拳,然后去了河北沧州。

  作为武术之乡的沧州,历来是豪杰荟萃之地,《水浒》中的林冲就曾被发配沧州。宋天祥来到这里,为的是沐浴武林风,结识众好汉。他一边在饭馆打工,一边学习当地其他拳术。他14岁从沧州回到洛阳老家,已是满身功夫。他把学到的白猿通背拳、沙氏通背拳、太极拳、八极拳等多个拳种融合在一起,形成36路拳、72个单操、108手,创立了宋氏通背拳。

  起初,宋氏通背拳并没有得到江湖认可。在宋天祥16岁时,他的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也是宋氏通背拳发展的转折点。宋天祥与和他同岁的王氏(后来成为宋铁龙的奶奶)是邻居,这一年,他俩双双私奔到大西北。说起其中缘由,倒是有一段奇缘。

  原来,王氏有一妹妹,美貌如花,但命运多舛,14岁时被当地一富裕人家看中,被强行掳走了。宋铁龙的舅爷前去说情,不但没有成功,腿还被打断了。王氏的母亲悲愤难耐,竟活活被气死了。作为邻居的宋天祥知道此事后,当晚即只身去救王氏的妹妹。

  及夜半,宋天祥翻墙潜入富户家中,看到王氏的妹妹被锁于后面的大屋内。宋天祥找不到开锁工具,心中一急,挥起拳头砸开铁锁,背起王氏的妹妹就跑。谁料他们被人发现,一场厮杀过后,宋天祥打伤多名家丁,最后把王氏的妹妹救出深宅大院,送到其亲戚家。

  仇家怎能善罢甘休,马上组织家丁,手持武器前来报仇,并扬言:妹妹走了,姐姐来顶。王氏有感于天祥之仗义,与其双双离家,逃往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他们走到甘肃白塔山下,遇见当地人摆擂,连续五天无人能胜。逃亡了数月,身无分文的宋天祥一来想挣点饭钱,二来想试试自家的通背拳,于是前去打擂。王氏哭着求他不要去,刚在老家惹了一身麻烦,好不容易逃出来,怎敢再惹祸上身!宋天祥不顾王氏劝阻,冲上擂台比武,竟将擂主打败了。

  宋天祥由是名声大震,当地人看他出手时只用掌而不用拳,才知宋氏通背拳之厉害,从此该拳得到认可。也就是这一下子,宋天祥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他被当地张记镖行的老板看中,被雇佣做了镖头。他押镖多年,诚信勇武,成为陕西、甘肃一带赫赫有名的镖师。然而,再高的功夫也抵不过洋枪洋炮。抗战期间,宋天祥带着练过拳的女儿押镖,出现了一次意外。

  出事地点在贺兰山谷。镖车走着走着,突然遇到七个土匪。那些人不容分说,上来就攻击宋天祥的女儿。他女儿奋起反抗,结果辕马受惊,掀翻了马车,被砸死了。宋天祥怒火中烧,招呼其他两个镖师与土匪搏斗,自己同时对付五个土匪。他这次发了狠,出掌如刀,直取匪喉,招招制敌。土匪虽然持有枪械,却已知自己不是对手,于是丢盔卸甲,仓皇逃去。

  镖车上多了一具女儿的尸体,令宋天祥十分悲恸,但也证实了宋氏通背拳的威力。经此一事,宋天祥觉得江湖险恶,于是就离开了镖行,同时决定不再将拳术传给子孙。

  发展:

  宋铁龙捷足登高端

  1953年,宋天祥携家人回到偃师老家。1954年,他的孙子出生,落地八斤,手舞足蹈,哭声甚大,宋天祥顿时改了想法,决定把拳术传给这个健壮的小孙孙,当即为其取名铁寿,希望其强壮如铁,并能高寿。

  宋铁寿就是现在的宋铁龙。他7岁时,爷爷开始教他练武。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练好家传武功,他吃了不少苦头。爷爷为了让他练胆,一日凌晨,让他一个人到离家三公里外的土花沟练武。那里是个乱坟岗,磷火点点,狼蛇出没,还伴有猫头鹰凄厉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7岁的宋铁龙,孤零零地走在草丛深处,借着少许月光,看到一条蛇猛然蹿出。宋铁龙大惊,“哎呀”一声,一跳老高,这时爷爷一个箭步冲上去拉住了他的手。

  原来爷爷怕孙子路上有危险,一路跟着他呢。他见孙子弹跳力极好,更坚定了教其习武的决心。20世纪60年代,宋铁龙在生产队务农,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中偷偷练武。当时练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他不敢在家中挂沙袋,就用一沓牛皮纸代替,每天击纸八百掌,把胳膊都练肿了。

  宋氏通背拳刚柔相济,练拳不见拳,出手为掌,掌到变拳,很有杀伤力。

  宋铁龙26岁时,赶上春节生产队杀猪,活蹦乱跳的大肥猪,四五个小伙子都按不住。宋铁龙上前说:“让我来!”生产队长不信:“你能拿下这头猪吗?它有二百多斤重呢,若能拿下,我把猪后腿割给你!”宋铁龙挽起裤腿跳进猪圈,一掌劈去,猪就晕了。接着,四五头大猪都被他制住了。

  改革开放后,宋铁龙学会了开车,就专搞运输。1999年秋,他到福建拉货,车上坐着他和车主、货主共三人,还有价值40多万元的货物。当晚11点多,他们走到湖南地界,天空飘起小雨,途经一座山上坡转弯时,突然有20余人挡住去路,呵斥他们下车。

  那俩人吓坏了,宋铁龙却不畏惧,问道:“你们想要啥?”“要啥——要钱还要命!”其中一人举着土枪喊道。 他知道这是遇到歹徒了,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他让车主、货主坐在车上别动,抓起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石灰包从车上跳下来。一个歹徒冲上来,铁龙一个“拐子腿”踢中歹徒太阳穴,歹徒当即晕倒。他又趁势把石灰撒开,把土枪抢过来,抡起枪柄,横扫歹徒,最后把土枪都打断了。

  歹徒仗着人多,又有几个人围了上来,宋铁龙怒目圆睁,说:“拼了!”他放开手脚,打将起来,无人能近其身。歹徒自知遇到武林高手,搀起地上受伤的同伴,灰溜溜地走了。通过这件事,宋铁龙认识到自家拳术的威力,从此潜心揣摩,从不间断。

  多年来,宋铁龙一直睡钉床。他还做了一条巴掌宽的长凳,午睡时躺在上面,练习定功。近年来武术渐热,可以公开练武了,于是年过五旬的宋铁龙现身江湖。河南台《武林风》栏目邀请他当裁判,他一亮相艺惊四座。

  2004年以来,宋铁龙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共获得16枚金牌。在2005年举行的“中国武术华夏武状元争霸赛”中,他获得“武状元”称号,摘取了象征武林最高荣誉的桂冠——“金腰带”;在2006年的“中俄自由搏击对抗赛”上,他又一举获得冠军。

  2006年5月,宋铁龙在由中央三套和八家省级电视台举办的“挑战群英会”中,先为观众表演“二指断砖”,现场观众将信将疑,当他二指到处砖断成两截后,观众叫好声不断。接着,他又亮出单手劈五块砖的绝活,也成功了。最后,他倒立在锋利的钢锥上,双手离地,赢得掌声四起,众皆惊叹,他也获得“挑战英雄”称号。

  为使宋氏通背拳得到传承与发展,宋铁龙广收徒弟,其徒弟多达千人。他在国内整理拳谱,在国外设立武馆,获誉多多,赛事不断。记者日前采访他时,他正要前往北京参加比赛。他说,他将会不断进取,为宋氏通背拳的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7-12-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