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牡丹故事中的两位“牡丹仙子”的性格,也与这两种牡丹的品貌相对应:一个热情如火,一个含蓄典雅。
一
故事:相传北宋年间,洛阳有一个名叫李桑的读书人。由于父母双亡,他一直跟着兄嫂过日子。
大比之年,李桑想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哥哥李农知道了弟弟的打算,很为难地说:“咱家穷得快没米下锅了,哪还有钱给你做盘缠呀!”李桑知道哥哥说的是实话,可又不愿就此放弃理想,心中非常苦闷。
一天,李桑想到城中的一所寺院散心,不料寺门紧闭,他吃了“闭门羹”。他东瞅西望,见寺院的对面有一个小花园,便推开虚掩的园门,信步走了进去。
这个花园,乃是张四家的牡丹园。此时正值四月,满园牡丹怒放,春光无限。李桑正觉得心旷神怡,忽见一名红衣女子拎着一个小红包,向他这边款款走来。这名女子长得粉面桃腮,美丽非凡。按照当时的规矩,女子见了男子应当回避,可这名女子不但不避李桑,反而大大方方地问他:“你是何人?为何私闯俺家园子?”
李桑“做贼心虚”,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只想看看牡丹,请小姐见谅。”
那女子睃了他一眼,问道:“我见你心事重重,想必有什么难处吧?”
大美女屈尊“慰问”,让李桑感动莫名,他忍不住将自己的烦心事诉说一番。
女子抿嘴一笑,说:“我当是什么事,原来是缺钱。大哥甭发愁,奴家愿资助你上京赶考。”说着,她将手中的小红包递给了李桑。
李桑打开小红包一看,呀!里面竟有五十两白银!他不安地说:“无功不受禄,小生岂可平白无故地接受姑娘的馈赠?”可那女子执意要他收下银子。李桑见她一片诚意,只好收下。他想记下恩人的名字,以图日后回报,便对女子施礼问道:“敢问小姐芳名?”女子说:“我叫朱砂。”
两人正欲攀谈,却听见有脚步声传来,朱砂急忙转身逃开,边走边说:“请君保重,来日有缘再相会!”
李桑回到家中,给兄嫂撇下了二十两银子,收拾行装上路了。洛阳离汴京不远,他日夜兼程,六七天便赶到了京城。
李桑在科举考试中过关斩将,得了第一名。这个结果,让朝中的大官蔡京很不高兴。蔡京有个侄子也参加了考试,他想让这个侄子当状元,便命主考官将李桑的名字从榜单上抹去,说:“‘桑’与‘丧’同音,这个人的名字不吉利。若皇上见取了这么个状元,一定会怪罪的,到那时谁也担当不起!”蔡京位高权重,主考官不敢不听,于是,李桑名落孙山。
李桑听到这个消息,如雷轰顶。这天,他喝了点儿闷酒,在街上游荡,由于精神恍惚,一时间迷失了方向。黄昏的时候,他经过一户人家的后花园,见墙上有一个缺口,便扒着缺口往里边张望。见里面花木繁盛,李桑又犯了“不请自来”的毛病,忍不住翻墙进园。
他在园中漫无目的地闲逛,忽见几名女子手提灯笼向这边走来,便急忙躲到一边。只见那几名女子走进一个亭子,将亭子中间的石案掀起,露出一块红毡;再将红毡掀起,露出一个洞口。一个女子四下里张望了一番,说:“朱砂姐姐怎么还不来呢?”又一个女子接口道:“她马上就来,咱们先下去吧。”说罢,这几名女子一一钻进了洞里。
李桑感到十分惊奇,正想走上前去探个究竟,突然发觉有人拽住了自己的衣襟。只听一个女子说道:“切不可轻举妄动!”他扭头一看,竟是朱砂姑娘,大惊,问道:“姑娘你怎么在这儿?这是什么地方呀?”
朱砂说:“一言难尽。就在你走后的第二天,洛阳太守为蔡京挑选美女,选中了我。我本不愿相从,无奈他们人多势众,硬把我抢到这里来了——刚才你看到的那几名女子,也是他们从各地选来的。这儿是蔡京家的后花园,今晚我能在这儿见到你,真是三生有幸,还望公子速速搭救我呀!”
李桑听罢,不由得怒火中烧:“这个蔡京真不是东西!姑娘你有恩于我,小生自当相报。趁这会儿没人,干脆你就随我回洛阳吧!” 朱砂点点头。于是,两人逃出园来,连夜奔逃,不日便赶回了洛阳。
不久,李桑与朱砂拜了天地,结为夫妻,开始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读:宋代,有西京洛阳往东京汴梁(又称“汴京”)进贡牡丹的轶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可见这个故事并非虚构。朱砂姑娘和几名被选中的美女,便象征着那些被送往京师的牡丹名品。
故事中那个名叫蔡京的大官,也确有其人。据史书记载,此人是北宋有名的奸相,骄纵贪婪,劣迹斑斑。他向洛阳太守索要牡丹,估计是为了讨好皇上。
故事:不料,好日子没过上几天,朱砂姑娘突然生了重病,很快就奄奄一息。
临终前,她向李桑吐露了实情。原来,她本是张四家牡丹园里的一株牡丹,名叫“朱砂红”。只因那洛阳太守一心巴结蔡京,向蔡京呈献牡丹名品,她被移往汴京,栽种在蔡京家的后花园中。幸得李桑相救,她便以身相许。现在时辰已到,她得赶紧返回张四家的牡丹园。
朱砂从衣袋中取出一个盒子交给李桑,嘱咐他:“这是二百两银子,你用它买下张四家的牡丹园。园中头排的第七株牡丹是我的本身,日后还望你多加照料。” 说完,朱砂就消失了。
李桑心如刀割,急忙赶到张四家的牡丹园,只见头排的第七株牡丹根须裸露,叶子枯黄,了无生气。他忙往牡丹的根部培了些土,又给它浇了一担水。说来奇怪,只见这株牡丹登时活泛起来,枝叶舒展,轻轻摇曳,似乎是在向李桑点头致谢。
原来,蔡京当初曾指名向洛阳太守索要“朱砂红”,可张四非常执拗,不许任何人动他的花。结果,他和他的儿子被活活打死,牡丹园由他的外孙刘华接管。刘华不懂如何养花,满园牡丹很快被他“照料”得半死不活。
却说李桑找到刘华,要以重金收购牡丹园。刘华十分高兴,当下便把园子卖给了他。 从此,李桑专心打理牡丹园,很快便成了一个知名的花工。
直到现在,洛龙区新村还辟有牡丹园,据说便是由李家的牡丹园传承而来。
解读:牡丹是很有灵性的植物,容易水土不服;一旦人们照顾不周,忘了浇水、施肥,它还会枯萎。故事里的那株“朱砂红”,从洛阳被“抢”到汴京,又从汴京被“偷”回洛阳,折腾得够呛!加上新园主刘华在种养牡丹方面没有经验,它险些送了性命。
张四宁死不舍“朱砂红”,可见,在当时这种牡丹非常珍贵。洛阳市如今栽培的“朱砂红”,系引进的新品种,但仍沿用了古名。
二
故事:北宋元丰年间,洛阳牡丹名闻天下。
每逢牡丹盛开,洛阳太守便会举办“万花会”。人们在集会之所,用牡丹花搭起屏障,并在房屋的每个角落都插上牡丹花,弄得大街小巷春意盎然,处处皆闻牡丹香。
某年春天,一个名叫孟三郎的外地人,受朋友文彦博邀请,到洛阳参加“万花会”。拂晓时分,他走进了一个山谷,忽然听见断断续续的哭泣声。孟三郎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红衣绿裙的美貌女郎坐在溪水边低头啜泣。
那女郎见有人来,似乎有些惊慌,赶忙起身,顺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向深谷走去。孟三郎见她身段窈窕,走起路来好比风拂杨柳,先是心驰神往,继而又很好奇:一个妙龄女郎,为何清晨在此啼哭?莫非她受了歹人的欺辱,想要寻短见?还是她为了逃避婚姻离家出走,无处安身?
若是这位女郎生就一副“母夜叉”模样,孟三郎还会不会有此遐想,这很难说。我们只知道,孟三郎见美女哭泣,顿生同情之心。他紧追上去,随时准备拔刀相助、英雄救美。
却说峰回路转,那女郎来到幽谷尽头,身影一闪,不见了。
孟三郎瞪大双眼,四处搜寻,仍不见女郎身影,沮丧不已。他正要折身返回,猛然发现山崖边有一株牡丹。这株牡丹瘦干干的,却奋力擎起两朵鲜红的花儿。那花儿迎着微风,一颤一颤的,似是在对他点头致意。
孟三郎甚爱牡丹,急忙走近细看。只见这株牡丹的根须已裸露大半,若是再遇一场大雨,只怕它便要被冲下山崖。孟三郎怜惜之心顿起,忙脱下身上的青衫铺到地上,将这株牡丹连根带土挖出来包好,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他顺着原路走出山谷,想把它带到洛阳城里,栽种在文彦博家的园子里。
到了洛阳,孟三郎直奔文家,将这株牡丹细心栽下,这才出门赏花。晚上,他借宿在文彦博家中,做了一个梦:在山谷中遇见的那位女郎笑盈盈地朝他走来,手提长裙跪拜,柔声说道:“感谢三郎救命之恩!奴家在文公园中安身,实乃三生有幸!”
次日一早,孟三郎将梦中情景告诉了文彦博。文彦博大喜,叫道:“哎呀!你遇见的只怕是牡丹仙子啊!”为纪念此事,两人为从山谷中移植回的那株牡丹起名“涧仙红”,并精心栽培。
过了两年,孟三郎又来洛阳赏牡丹。他特意到文彦博的园子里看了看那株“涧仙红”,只见它已高达五六尺,枝头几百朵花儿红艳如火,煞是喜人!
解读:就在十几天前,洛阳市牡丹办发布最新消息,称我市发现与原始野生牡丹同宗的牡丹品种,并据此得出结论:牡丹根在河洛!
天下牡丹出洛阳,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早已是国内牡丹专家公认的。今天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其实是要对这种看法加一个注释:洛阳牡丹出邙山。
邙山是野生牡丹的发源地。洛阳现有的牡丹品种,很多是由邙山的野生牡丹驯化而来的。虽然故事中并未交代孟三郎在哪个山谷中发现了“涧仙红”,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山谷很可能就在邙山附近;故事中的“涧仙红”,很可能是由洛阳花工在邙山发现的野生牡丹进化而来。
至于故事中的“万花会”,乃是由北宋时一个名叫钱惟演的洛阳太守首创。据史书记载,“万花会”很有人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到洛阳赏牡丹。故事中的孟三郎,便是这些外地爱花人的代表。
即便以今人的眼光来看,钱太守仍然很有思想、很有魄力。在封建时代,他竟能想出如此开放、如此影响深远的“金点子”,不能不让人佩服。洛阳牡丹花会能成功举办至今,追根溯源,这个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