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洛阳牡丹生邙山 牡丹生日在中秋

2013/11/19 16:10:23 点击数: 【字体:

洛阳牡丹生邙山 牡丹生日在中秋
鹦哥将金丹遍撒邙山。 李玉明 绘

洛阳牡丹生邙山 牡丹生日在中秋

石建厚在侍弄牡丹花。 记者 张丽娜 摄

    牡丹属芍药科,跟芍药是一家,但它比芍药富贵,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有道是“洛阳牡丹甲天下”,可谁知牡丹花由何而来?牡丹的生日又在哪一天?

    我嫉妒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石建厚!

  没错,就是嫉妒!他家住一楼,所以他可以在家门前砌一个小花池,在花池里栽上三株牡丹。而像我这样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却只能搬回两盆盆栽牡丹,眼巴巴地瞅着它半死不活地熬过花期,花瓣迅速凋零——谁都知道,牡丹喜欢大地,不喜欢小花盆。

  3月26日上午,阳光灿烂。看着石建厚悠闲地侍弄着含苞待放的牡丹,我傻傻地站着,嫉妒得两眼放光。我摸到他家,是为了请他讲几段牡丹故事,不想却受到这等刺激!

  好在石建厚的故事讲得地道,耳朵享了福,也算值了!

  传说,牡丹是王母娘娘的仙丹变成的,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它还要过生日。

  一

  故事:很久以前,北邙山上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小两口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只是有一件烦心事——久婚不育。

  现代人生不了孩子,可以加入“丁克一族”,引导时尚潮流。在那个年代,生不了孩子可没这么潇洒,“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生不出孩子,会被人耻笑为“不下蛋的母鸡”,要多丢脸有多丢脸。

  眼看成亲快三年了,屋子里冷冷清清还是两个人,夫妻俩都觉得不是滋味,于是老公四处求医问药,老婆八方求神拜佛。怎奈何大夫没招、神仙不灵,他们折腾了许久,全是百搭。

  愁啊愁,愁白了头。后来,老天爷总算开眼了!

  这天,夫妻俩正在锄地,忽听头顶传来一阵呼救声。两人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凶猛的鹞子正在捕捉一只鹦鹉,于是他们也顾不得锄地了,女的挥锄追打,男的抓把土猛掷,终于吓跑了鹞子。

  见鹦鹉的翅膀血淋淋的,夫妻俩决计救“鸟”救到底,便把它带回家,给它敷上草药疗伤。顾及这位“客人”的口味,他们还特意上山捉虫子,改善鹦鹉的伙食。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鹦鹉的伤口痊愈了,夫妻俩和它的感情也深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养宠物养久了一般都会出现此类症状。

  不过,人毕竟是人,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情感,更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理智。这两口子虽然喜欢鹦鹉,但见它孤孤单单,心中实在不忍,左思右想,决定放它回归大自然。

  一日,男主人对鹦鹉下了“逐客令”:“你的伤已经养好了,若没别的事,就回你自己家去吧!”鹦鹉小脑袋一歪,说:“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恩情不报,我是不会离开的。远方有个仙人台,台上长有灵芝草,吃了灵芝草,能生个胖小子。”

  夫妻俩赶紧询问仙人台的方位。鹦鹉说:“如今我的翅膀好了,能飞了,还能让你们去?等着,我去去就来。”说罢,它振翅高飞,第三天一早真的衔回一株灵芝草。

  夫妻俩高兴万分,忙用灵芝草熬汤。说来也神了,妻子喝下灵芝汤不久就怀孕了。鹦鹉这才告别恩人,展翅飞走。

  十月怀胎,妻子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感念鹦鹉的情意,夫妻俩给儿子取名“鹦哥”。鹦哥聪慧异常,非常懂事,每天跟着父母上山打柴、下田种地,人见人爱。

  解读:听了上面的故事,我很纳闷:为什么民间文学中说起牡丹的由来,总要和一对夫妻联系起来呢?我采访了牡丹园艺工作者,他们说这是很有趣的话题,因为培育一个牡丹品种,也必须有“牡丹夫妻”。再者,民间文学爱把众多花工简化成一对夫妻,有利于展开故事。故事中这对花工救助的“鹦鹉”,很可能是一个落难的小花工。他感恩戴德,伤好之后,出去找灵芝,带回了远方的花讯,帮助这对花工解决了牡丹栽植的技术难题。

  故事:鹦哥10岁那年,他父亲得了一种怪病,四肢瘫软,滴水不进,没几天就断了气。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鹦哥摊上了头一桩,其痛苦可想而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把父亲葬在邙山脚下的花丛中,果断地扛起了家庭重担。

  可叹祸不单行!不久瘟疫肆虐,邙山村寨里的男男女女,都染上了鹦哥父亲得的那种病,鹦哥的母亲未能幸免,也染病卧床。

  鹦哥不想再失去母亲。他曾听父母说过,仙人台上的灵芝草能治百病,于是偷偷溜出家门,去寻找仙人台。路上,他遇见了一位白胡子老头。那老头见鹦哥小小年纪不远千里为母寻药,叹其精神可嘉,于是指点迷津:“灵芝草能治百病,可就是不治你娘的病。你娘害的是冷热病,凡间的药治不好。”说着,白胡子老头从身上掏出一块石头,“你把这块石头磨成钥匙,你娘的病就有救了。”

  鹦哥听他的语气不像在开玩笑,也不好多问,便开始磨石头。鹦哥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终于把石头磨成了钥匙。白胡子老头说:“这把钥匙能打开瑶池炼丹房的大门,只要你能从那儿偷得一颗金丹,便能治好你娘的病。”

  说完,白胡子老头将鹦哥送上了天。鹦哥躲过天兵的监视,用钥匙打开了炼丹房的大门,见房中的案桌上有个金罐子,装的正是金丹。

  他抓起一颗金丹,正待离去,忽又念起邙山村寨染病的父老乡亲,心想:何不多带些金丹回去,把他们的病都治好?于是,他将罐中的金丹悉数装入衣兜,这才走了。

  当他赶到邙山上空时,忽听得背后有喊杀声传来。原来,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盗,提剑捉贼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即,鹦哥灵机一动,将金丹撒向邙山:哼!就算你王母娘娘把我给杀了,这金丹也没办法收回了。我娘和乡亲们看见这些金丹,必会捡拾来吃,那样,他们的病就会好了。

  王母娘娘见金丹全被撒在了邙山上,气急败坏,挥剑便要杀鹦哥。危急关头,白胡子老头又出现了。他脚踏祥云,高声叫道:“王母住手!王母住手!”

  王母一瞧:“哦,南极仙翁呀,有何贵干?”

  这老头正是南极仙翁。只见他抢上前来护住鹦哥,说:“这孩子年少志高,救母心切,是我给了他钥匙,让他到炼丹房取金丹的。只因他心存善念,想多救一些乡亲,这才多取了金丹。看在老夫的面子上,您就饶了他吧。”

  王母一听,哦,这是个好孩子,也罢,饶他一命!于是收起宝剑,回瑶池去了。

  鹦哥死里逃生,忙向南极仙翁拜谢。南极仙翁扶起他,说:“你撒到邙山上的金丹,已经生成一种奇花。此花不但好看,其根还能治病。你回去把它的根刨出来,熬成汤药,让你的母亲和乡亲们喝了,他们的病就能好了。”

  鹦哥作别南极仙翁,回到邙山一看,果见漫山遍野都是娇艳的花。他刨出花根熬药,让病人服用,果然药到病除。由于大家谁也不知道这花叫啥名字,便根据它的来历给它取名“母丹”,意为它是由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后来,人们把“母”改成了“牡”,这便是牡丹的由来。

  解读:故事中的那场瘟疫,或许意味着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给栽植牡丹带来了严重危害。为了挽救牡丹,不少花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鹦哥象征着一种执著的信念,正因如此,花工们最终得到了“南极仙翁”——喜好牡丹者的支持,培育出了牡丹。

  为什么故事中牡丹诞生的地点在邙山?这也是有道理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的一项科研成果表明,洛阳一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火山岩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十分有利于花木的生长,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洛阳地脉花最宜”。据洛阳市牡丹生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凤娟介绍,历史上的牡丹栽植地就在邙山。邙山地势高,阳光中紫外线强烈,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小气候促成了极适宜牡丹生长的自然条件,所以牡丹花朵大、花色艳、花期长。如今,邙山上有几个牡丹园,当市区的牡丹已过了花期,邙山上的牡丹正娇艳欲滴。

  二

  故事:古时候,每逢中秋节,洛阳百姓都要上供烧香、搭台唱戏、供奉花神,还要吃牡丹糕,喝牡丹汤,用水给牡丹洗浴,因为这一天是牡丹的生日。

  相传,有一天,吕洞宾驾着祥云路过洛阳,见这里美景如画,忍不住下凡游玩。他走街串巷,来到了洛河旁,见有几十名好汉正在架桥;又见河面上停着一只花船,许多花花公子挤在岸边,争着往花船上扔元宝。

  吕洞宾觉得好奇,便向一个看热闹的老伯打听。老伯说,今天上午,洛河上游漂过来一只花船,船上有位美貌女子,站在船头高声宣布:“谁能用元宝砸着我,我就嫁给谁!”于是,全城的花花公子都拿着元宝跑来了。瞧,元宝都快把花船堆满了,也没见一个人砸中那个女子。

  吕洞宾往船头一看,暗自好笑:我当是谁呢,原来是观世音!

  待人们散去以后,吕洞宾登上了观世音的花船,问她为何要搞这种怪名堂。观世音告诉他,洛阳有个蔡状元在洛河上为民架桥,已经快完工了,可银两花完了。她这样做,是为了“集资”造桥。

  吕洞宾道:还是观音菩萨心善!我也想为民做点儿好事,不知能否助你一臂之力?

  观世音说:架桥的钱已经足够了。眼下瘟疫正在邙山蔓延,百姓饱受折磨,你何不想想办法去搭救他们呢?”

  吕洞宾于是驾着祥云来到邙山上空,果见满目萧条,民不聊生。他知道牡丹能驱走瘟疫,于是决定请牡丹仙子下凡,搭救众人。

  牡丹仙子是王母娘娘的侍女,那王母娘娘听说吕洞宾是好色之徒,认定他是想诱拐牡丹仙子,一口回绝了吕洞宾的请求。吕洞宾不甘就此罢休,便悄悄溜进牡丹仙子房中,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她。

  牡丹仙子被他的真情所打动,不惜违犯天规,私自下界。她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来到邙山,连夜造起了牡丹。黎明时分,她造出了很多牡丹种子,并将它们撒遍了邙山。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了牡丹,老百姓将牡丹根刨出来熬药服用,很快驱走了瘟疫。

  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后,王母大怒,牡丹仙子被贬下凡。

  为了纪念牡丹仙子,人们便把农历八月十五作为牡丹的生日。

  解读:牡丹极其娇贵,平时不容人随意折损,不然它便耍脾气,来年不好好开花。可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它却渴望有人来“打扰”它,给它剪剪枝。

  枝剪早了,它不开花;剪晚了,营养跟不上。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众人,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别光顾着赏月,也得关注一下牡丹,该给它修“容”剪“发”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晚报(2007-03-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