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过两次婚的女子,是个极有魅力的女子,连才高八斗的曹植都爱她,借洛神来形容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因为这个女人的出现,古文中多了一篇《洛神赋》,古画中多了一幅《洛神赋图》,古史中多了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
一
写甄妃时,不由得想起一件事。
2005年9月下旬,国家邮政局在我市首发了一套邮票,就是《洛神赋图》票图。其间,涧西一位姓贾的老先生跑到报社找我,他对曹植于何地写成《洛神赋》很感兴趣,想实地考察一下。
我告诉他:曹植当年离开京城洛阳,往东返回了他的封地。由于曹丕始终提防他,所以不断变换他的封地。那时他的封地在甄城,他被称为甄城王。甄城就在如今我省滑县一带。巧的是,这个“甄”字,对曹植来说真是一种宿命,因为他始终热爱的嫂子姓“甄”,也就是曹丕的“甄妃”,此前她已经死在洛阳了。
他带着悲伤离开洛阳,一路走一路回忆往事,走到黄昏时分,人困马乏,只好夜宿洛河舟中,恍惚中看见甄妃凌波微步而来,忽有所思,遂成一赋。我对贾先生说:按照曹植当时的行走速度,他应该在黄昏时分赶到偃师顾县镇境内。
老贾这个人很执著,他马上就到偃师去了,走了很多路,问了许多人,最后来到伊河与洛河合流处。当地人告诉他:伊洛河合流处水流湍急,漩涡很多,曾把伏羲的女儿宓妃淹死了。宓妃死后魂居洛水,被称为洛神,当地就建起洛神庙,用以祭祀洛神。后来河床南移,大水把庙冲毁了。当地人告诉老贾,《洛神赋》就诞生在这里。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曲家寨,大人小孩都爱讲这个故事。
老贾很高兴,回来后又查证许多资料,写了一篇《<洛神赋图>票图原地考》,很快在《洛阳晚报》上发表了。其实,现在说的曹植的这篇《洛神赋》,当时并不叫《洛神赋》,而是叫《感甄赋》。这个“甄”就是指曹植的嫂子甄妃。
甄妃的经历曲折复杂,因为她生活的时代太乱了。
二
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时,英雄好汉出世就像井喷一样,挡都挡不住。你想啊,既然英雄来了,美女也得来,要不咋与之相配?历史上的甄氏,和貂蝉一样美,又比貂蝉多了几分娴雅,据说曹操第一次见到她,心中一动,只是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喜欢她,只好“让贤”了。
甄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竟有这等迷人的气质、绝代的风华?其实,纵观古今,若论内在气质,此女子也当数一流。历史上有人评价:蓬莱文章,建安风骨,如果没有甄氏来相衬,定然会词采黯然、风情顿失。
据《魏书》记载,甄氏是中山国(今河北省境内)人,生于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她的家世显赫,是东汉二千石显官甄邯的后人。她的父亲甄逸,当过上蔡县令,在她3岁时就去世了。她母亲姓张,生了8个孩子,三男五女,她是最小的一个。奇怪的是,她的兄弟姊妹都有名字,她却没有。近两年,有学者考证她叫甄洛,说她与洛河有缘,未必可信。又有人考证,说她叫甄宓,不过是附会洛神“宓妃”罢了,也不准确。
甄氏的3个哥哥,分别是甄豫、甄俨、甄尧。她父亲死后,由大哥甄豫当家。据说她还是婴儿时,每次入睡时,家人总看见一件玉衣从半空飘下,盖在她的身上,全家人都很惊奇。当时,有名的相士刘良来为甄家子女看相,看到甄氏时大惊,说:“此女日后贵不可言!”
甄氏从小爱静不爱动,举止娴雅。8岁时,门外来了玩杂耍的,几个姐姐都跑到阁楼观看,她却静静地呆在屋里。姐姐们问她:“外面这么热闹,大人小孩都去看,你为何不看?”她说:“这种低俗的热闹,岂是女子看的?”说得姐姐们都不好意思了。甄氏9岁就开始练书法,常借哥哥的笔墨练字。几个哥哥开玩笑:“你们女孩子家当习女红,何用读书写字?你难道想当女‘博士’不成?”甄氏回答:“古代的贤者,都晓得借鉴前世的成败经验,而为己用。如果不学习,会有什么见识呢?”
因善于汲取前人教训,她遇事总能独立思考、居安思危。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不但百姓流离失所,连官员也衣食不继,很多人不得不变卖珠宝换取食物。甄家为巨富,存有粮食,便趁机高价出售,大发横财。家人欢喜若狂,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了。
甄氏当时刚过10岁,对家人的做法表示担忧。她认为,在乱世敛财,易引起别人注意,乱兵盗匪会来抢劫,还容易激起民愤,危及家人安危。她对家人说:“不如把余粮赈济邻里,广施恩惠,这样才能免受嫉恨,全家平安。”家人听了她的话,恍然大悟,立即照办了。后来乱民蜂起,胡乱抢夺,甄家口碑很好,免遭洗劫。
甄氏天性善良,尊老爱幼,声名远播,不久就传到了大军阀袁绍耳中。于是他派人向甄家求婚,让次子袁熙和甄氏“谈恋爱”。这一谈不要紧,她的命运开始变了
三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客云集,权倾天下。此时袁绍更是意气风发,时人都认为他垂手可得天下。所以当袁绍来下聘礼时,甄氏的大哥甄豫很高兴,赶快通知小妹准备嫁妆。她的几个姐姐也说:这桩婚姻不错,如果袁绍将来坐上龙椅,小妹你就是皇上的儿媳妇了!这不就应验了“此女日后贵不可言”那句话了吗?她们哪里知道,小妹是因为后来嫁给了曹丕,才开始贵不可言的。
对于这桩婚姻,当事人甄氏却不积极,她似乎与袁熙不投缘,彼此没有爱情也没有激情,但甄家还是举家迁到了邺城。邺城当时是冀州治所,是袁家的大本营。婚后的甄氏并不开心,写了一首《塘上行》,这首诗的艺术水平并不亚于“建安七子”的作品。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
诗中的悒郁愁苦,表明了甄氏对袁家的愤懑和不满。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败给曹操,不久就病死了。身为幽州刺史的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辽西,不知是他不想携妻出逃,还是甄氏不愿随行,反正她左躲右藏,先是与曹植邂逅,接着便被曹操、曹丕发现,做了曹军的俘虏。
当她与“曹氏三雄”相见时,既感到震撼和惊悸,又有一种莫名的惊喜。她发现,曹操虎视阔步,不愧为盖世枭雄;曹植龙章凤姿,一举一动都透出才情;而曹丕不苟言笑,显得深不可测。这是美女与英雄的相会,也是才女与才子的相会,建安文坛上的“三曹”,玉树临风一般,都站在甄氏面前了。曹操喜欢她,曹丕也喜欢他,曹植更喜欢她。
于是,曹丕先下手为强,最早请示了老爸,表明自己要娶甄氏,而曹操也只好把甄氏看了又看,感叹说:“真吾儿妇也!”而曹植呢,心中未免郁闷,只怪自己动作太慢,让曹丕把甄氏领走了。
曹丕当年17岁,比甄氏小5岁,还是未婚青年;而甄氏已经22岁了,是个已婚女子。曹家当时如日中天,不可一世;而甄家家破人亡,一败涂地。按说甄氏嫁过来,应该十分满足才是,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似乎不太爱曹丕。几年后,她为曹丕生了一双儿女。
甄氏喜欢的是比她小12岁的曹植。她喜欢曹植天真无邪的情趣,喜欢他的超凡才华和率真性情。叔嫂两人常在一起研读诗文。曹植赢得了她的心,却也得罪了她的夫君,甄氏与曹植之间含蓄隐曲的爱情,慢慢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
四
曹植天赋异禀,10岁便能写诗作赋,赢得了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担任五官中郎将,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只有曹植整天陪着这位多情美艳的少妇,消磨许多风晨雨夕、花前月下的时光。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曹植与甄妃已如鱼水难舍难分。
七八年过去了,曹操已经稳稳地掌握了北方局势。这时曹植已经20岁了,这不免让曹丕开始担忧了。
曹植也感到了压力,他的这位哥哥,这时已经当上太子,被封为魏王。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而立,建立了魏国,登上了帝位,是为魏文帝。曹丕以洛阳为京城,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但就是不立甄氏为皇后,仅仅册封她为妃子。
其实这也不奇怪,此时甄妃年近四旬,曹丕不过34岁。皇上正值春秋鼎盛,后宫佳丽众多,怎会重视年老色衰的甄妃?而曹植却不嫌她年纪大,但与哥哥毕竟是君臣之属,不敢公开去恋嫂嫂。甄妃看曹植是郁郁不得志,曹植看甄妃是不死又不活。两个有情人,鸳鸯两分离。郁郁寡欢的甄妃,在曹丕称帝第二年便死了。
曹丕对她的死显得很冷漠。史载:年仅39岁的甄妃,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极不体面,最后连埋在什么地方内宫都没有登记。有的说她被埋在洛阳了,有的说埋在河北了,直到现在还有争议。她的亲生儿子魏明帝曹叡,在她死后6年登基,想起母亲当年下葬的情景,不顾帝王威仪大哭一场,他还跑遍洛阳北邙山,到处寻找他母亲的墓地。
话说甄妃既死,曹丕命曹植入京觐见。曹植由甄城往洛阳来,可洛阳已经没有他的甄氏了!他无精打采,神情恍惚,曹丕见他这样,竟有了一丝歉意,就将甄妃用过的盘金镶玉枕赐给弟弟,让曹植留作纪念。
如今想来,这个礼物简直不伦不类:小叔子热恋嫂子,哥哥心存芥蒂,但那女人死了,哥哥却尽释前嫌,把她睡觉用的枕头送给弟弟,好像是说:“拿去吧!想她了就枕一枕,这可是她经常用的枕头!”
这多少有点儿暧昧,曹植却不管那么多,他如获至宝。这次来洛阳,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枕头!他马上启程返回封地,一路上抱着枕头,觉得凄楚又充实。当他走到前面说到的顾县境内时,黄昏降临,恍惚之中,他遥见甄妃来到眼前,深情哀怨地对他耳语:“我本有心相托……”曹植猛然惊醒,原是南柯一梦,于是写出一篇传诵至今的《感甄妃》。
这篇文章氛围空灵、意境缥缈,时人欣赏其文字优美,到处传抄,家喻户晓。曹丕似乎也未加追究。几年以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为魏明帝。他觉得叔叔爱上了自己的母亲,又写了这篇“文学日记”,脸上有些挂不住,遂下令改《感甄妃》为《洛神赋》,欲借溺死于洛水的宓妃,来转移读者的视线。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了一个甄妃,曹植写了《洛神赋》,从此洛河就更出名了。
□本报记者 孙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