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厚重伊川之二——话说伊川

2013/11/8 11:08:31 点击数: 【字体:

    古都洛阳近郊的伊川,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汉书•沟洫志》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龙门伊阙南,就是美丽的伊川。

    “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游山太室更少室,看水伊川又洛川。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1500多年前的北魏太和年间,新城县(今伊川)的官员孙秋生、刘起祖等率二百人,在伊阙口斩岸凿石,疏导伊水河道,首次在龙门西山开凿第一个佛像石窟古阳洞,创龙门石窟之先河。

    “伊川”之名源于何时呢?很多人说是源于“程伊川”。而程伊川的好友邵雍之父号“伊川丈人”,邵雍为祖士衡撰写的墓志铭落款是“伊川邵雍撰文”。显然,比邵雍小得多的程颐之名号“伊川”,起源较晚。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伊水》,提到商代开国宰相伊尹生于伊川:“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涓水又东迳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这段记载有两处提到“伊川”,其地理方位定位在“陆浑县故城北”和“新城县南”,即今天嵩县田湖上古城到伊川城关古城之间的区域。

    上边提到“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左传•鲁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说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因为这里自古就是有辛氏的祖居地。周大夫辛有到伊川祭祀,但见到的已不是原先的束发跪拜祭祀礼仪,而是披头散发的戎蛮祭祀礼仪。

    伊川东、西、南、北四面环山,中间状如盆地,河流纵横,水如青龙蜿蜒,山似驯俯白虎,湖沼如翔舞朱雀,丘陵若温顺的玄武。沃野百里,四季分明,鹤鸣九皋,鱼潜沼渚,麦稻飘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这里的山水很奇特。按我国的地形,本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周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国的天文星图和地图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绘制,所以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而伊川的山水布局,与上面的方位观念恰好相反。横亘伊川境内的两座主要山脉,熊耳山南高北低,嵩山万安山脉东高西低。水系更是罕见的“逆流”奇观。伊河、明水(葛寨)、康水(烟涧河)、杜康河(白元)等由南向北流;姜子河(白降河)、永定河(土门)、来儒河(吕店)向西流。甘水发源于高山西鹿蹄山,向北汇入洛河。还有人工天河陆浑东、西干渠也是呈环抱之势由南向北流。

    这种华夏核心地区山水逆向的奇特现象,早已引起古人的向往。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男耕女织,民风纯朴,和睦安居,怡然自乐,县境仅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就有四十多处。

    由于伊河山川河流成独特的西南东北方向,古人为伊川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并且载入史册。“中国”一词的原创,源于三千多年前西周开国青铜器上 “宅此中国”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对中国地理方位也有精到的定位:“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是伊、洛河流域,伊川正在其中。《唐律疏议》卷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伊川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少典有娇氏女登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神农、帝尧伊祁生伊侯之墟、治水英雄大禹劈伊阙三过家门而不入。杜康首酿白酒尊为酒圣。伊尹助商汤,提出“以德治国”, “任官唯贤材”、“以天下为己任”,成名相厨圣。布衣出身的邵雍,受过宋哲宗、宋理宗、康熙三个皇帝的赐封。他的“元会经世”论对宇宙与历史演化进行新的阐述;提出“仁义治国”,首创天根月窟二进制数率模型先天图,是现代电子计算二进制理论的启蒙者,成为挤身于文庙享受千古祭祀荣耀的圣哲。还有商贸鼻祖白圭、杰出的外交家玄奘、忧天下的范仲淹、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救世宰相姚崇等历史名人,他们为伊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华大地增添孕育了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传奇。(伊川县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伊川县委统战部(2011-10-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