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洛阳

关羽的“头衔”

2014/12/26 16:56:15 点击数: 【字体:

    关帝庙的建立,其实是比较晚的事情。明代,关羽祠庙的称谓五花八门,大部分时间里,多称作“汉前将军关公祠”或“汉寿亭侯关公庙”,和当时大多数历史人物的祠庙相似。作为官方的祭祀,关羽的“头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还伴随着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据清初《帝京景物略》记载:

    “在正阳门月城内西北。以门近宸居,左宗庙,右社稷之间。朝廷岁一命祀。万国朝者退必谒。辐辏至者,必祈祷也。祀典:岁五月十三日祭汉前将军关某。先十日,太常寺题遣本寺堂上官行礼。凡国有大灾,祭告之。明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司礼监太监李思赍,捧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牌书‘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关圣帝君’于正阳门祠建醮三日,颁知天下。然太常祭祀则仍旧称。史官焦竑曰:‘称汉前将军,侯志也。’天启四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祠有修撰焦竑碑,庶吉士董其昌书。”

    这段记载信息相当丰富,包含了六方面内容:

    一、直到明天启四年(1624),官方祭祀才正式定名为“关帝”。此时距明亡也只有20年。

    二、此前祭祀关羽的庙,称号是“汉前将军关公祠”,显然层次是不够高的。

    三、关羽被尊称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始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十一日。而在当时看来是有争议的。从关帝“得名”到列为国家正式祭典,这中间经过了十年。当司礼监秉万历皇帝旨意,以“大帝”、“帝君”尊号对关羽进行“非常规”祭祀,而负责国家常规祭祀的太常寺却仍然遵从旧制,称“汉前将军”。对此,《燕都游览志》讲得更透彻些:“万历末,特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旨由中出,未尝从词臣拟定也。”也就是说,这是皇帝自己决定的,并没有经过朝廷上的讨论。

    四、“关帝庙”里保留了焦竑与董其昌合作的碑,因为他们是当时顶尖的文化名人,所以被称为“双绝碑”。

    五、万历年间这次为关公“上尊号”,是一次最高层的重大决策,不仅是在京城建醮祭祀三日,而且昭告天下。

    六、具体祭祀的程序:五月十三日(农历),关公诞辰为祭奠正日;前十天有一预演式祭告;而若遇国家大事—主要是灾荒,可临时祭告。

    由“汉前将军”到“大帝”、“帝君”,祭祀的层级以及尊神的影响力自然就提高了。

    有趣的是,尽管到了天启年间,朝廷已经正式决定把关公的祠庙称为“关帝”庙,但由于惯性,地方上的称谓却是五花八门。即以北京周边各府、县为例,据清康熙年间所编《古今图书集成》:保定府志所载为“‘汉寿亭侯庙’,府城共五处,春秋祀。府治内者,各州县俱有”。另有一处,则是“皇清康熙十一年,张其珍重修‘伏魔大帝庙’,在治东”。安肃县有两处,都称作“关圣庙”。满城县的“合乎标准”,称作“关帝庙”,而且有关记述巨细无遗:“在县治前,明嘉靖十二年知县汪滋重修,附碑记。万历十二年,知县曹永年增廓三间。三十三年,知县李峨修寝宫三间。崇祯九年,知县张以谦重修马殿三间。皇清康熙十七年,庠生彭昌龄暨子太学生如捐资重修,大殿、寝宫、马殿、戏楼,一概建新。”其他如博野县、容城县、蠡县、深泽县、束鹿县等也都像满城一样改口称“关帝庙”了。而邻近的新城县、雄县却是别出心裁,称为“关王庙”—京剧《玉堂春》有“关王庙赠银”一出,可见称“关王庙”并非个别特例。而坚守旧规的则有高阳县的“汉前将军关公祠”、新安县的“汉前将军关公庙”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今晚报(2014-10-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