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个周末,我来到位于豫东黄河故道边上的一个偏僻的乡村旁,参观、游览了具有三千六百多年历史的伊尹古墓。
尽管是在万木萧条的阴冷时节,但墓地周围的数百株古柏却依然是气象森严,一片葱茏,真可谓“枝如铁,杆如铜,伤痕累累,癍迹重重”。据记载,出身低微的伊尹被商汤破格举荐为大臣之后先后辅佐了商代五位帝王,为商代的建立和兴旺立下汗马功劳,死后安葬于此。墓地虽然只是一个不大的土堆,但在这片古柏的映衬下,显得十分肃穆。我一个人在森森古柏林中慢慢走了一圈。一边默默想象着三千多年来的风云变幻,一边细细阅读了伊尹墓前的碑文。回到北京后,我再一次翻看了《史记》的有关记述,对伊尹的历史有了一个简单而又清晰的了解。
伊尹生活于夏末商初,原为有莘国的奴隶,善烹饪。后成为商汤厨子,伊尹利用给商汤做厨的机会,得以亲近商汤,向商汤陈说天下大事。商汤发现他的才干,遂破格提拔他做了执法大臣。伊尹作为商朝的开国元勋,先后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帝王。
据《史记》记载,商汤的孙子太甲执政第三年开始忘乎所以,欺压百姓,强征暴敛,不把法律制度放在眼里。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大胆地把太甲赶下台,放逐到商汤的坟墓所在的桐宫。太甲被放逐后,以祖父为镜子,仔细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痛改前非,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管理好祖父的陵园。
三年过去了,伊尹觉得太甲确实悔过自新了,从桐宫迎接太甲回宫。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后,接受过去沉痛的教训,在伊尹等大臣的协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商王朝这个奴隶制国家逐渐繁荣强大起来。从上述《史记》中讲述的伊尹的从政经历中,起码有三点对于我们今人依然有着重要启示。
商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伊尹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毕竟只是一位地位低微的厨子。当发现其见识与能力非同一般时,商汤便力排众议、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慧眼识珠,在成就伊尹事业的同时也成就了商朝伟业。如果像现在一些地方那样,处处讲究出身门第、论资排辈,伊尹就永远没有脱颖而出、施展抱负的机会。
伊尹执法严明公正无私。太甲虽然贵为帝王,又是商汤之孙,但作为执法大臣的伊尹依然是执法如山、不徇私情,既不畏惧也不袒护,坚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则时光过去了三千多年,这种唯法是尊的精神和作为,依然是现在许多执法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太甲发愤图强弃旧图新。太甲被伊尹放逐之后既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心怀怨恨、寻机报复,而是面壁思过、真诚反省,努力洗心革面、从头再来。最终,以崭新的面貌和实际的行动赢得了伊尹和众大臣的赞许,重新登上帝位并作出青史留名的贡献。反思现在,一些人一摔跟头便一蹶不振,一遇逆境便自怨自艾,结果是恶性循环、贻误终身、万劫不复。因此,我们应当向太甲学习,知错就改、见贤思齐、弃恶扬善、悔过自新,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精神,力争在困境中谋取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