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发现,目前国内最早景教墓葬遗迹
洛阳市城南,是伊阙峡谷,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即位于此,山水相依的伊河两岸,峭壁间窟龛就山而刻,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2014年1月9日,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外宣布,在龙门石窟西山红石沟北崖,发现一处唐代“景教”瘗(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据悉,这种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历史遗存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迹。
专家认为,该瘗穴与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一起,构成唐代景教的最重要遗存,也再次佐证了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这一历史事实。 郑州晚报记者王战龙洛阳报道
A 深山里的十字架洞窟
寒冬的山上树叶尽脱,孤独的枝丫直指苍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三五成群,沿着伊河逆流而上,窃窃私语着走向景区的深处。
龙门石窟西山北端,是龙门石窟研究院,当地人称红石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地处龙门石窟核心区之外,枯草丛生几乎无路可走。
过去的许多年,这里属于游客相机焦点之外,备受冷落,嶙峋的石头和茂密的丛林,只是通往龙门石窟主景区路边一个不起眼的配角。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员焦建辉第一次进入了密林深处,红石沟北崖中段山腰,峭壁前是一片宽窄不一的斜坡状台地,长约30米的区域内密布着一个小型窟龛群:小型洞窟2个、方穴13个、圆拱形穴1个。
其中一方穴左上角刻着一个“金”字,另一穴右侧也有刻字痕迹:多道横划及纵贯其间的竖划构成,具体刻为何物,尚无法解释。
“这种内部低矮,空间狭小,壁面处理较为粗糙,窟内无造像或置像遗迹的小型洞穴,在此前的龙门石窟东西两山均有发现。”焦建辉说,是唐代佛教僧俗埋骨藏灰的地方,学术界将其称为“瘗(yì)穴”或“瘗(yì)窟”——相当于现在存放骨灰的地方。
令焦建辉疑惑的是,小型窟龛群东部的一个洞穴,在陡直的悬崖边,表面有数道斜向和直向的凿刻痕迹,洞穴上方的崖壁上阴刻一个略向左倾斜近乎正方形的十字架。
“和西安、洛阳发现的‘景教’碑幢上的十字架形象基本接近,但是稍显简单并没有纹饰。”焦建辉说。更为诡异的是,在十字架图像右侧还有一个汉字,貌似西域胡人“昭武九姓”中的“石”字。
B 大唐包容下的景教
位于伊河两岸的龙门石窟就山而刻,依山傍水绵延数里,被誉为“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那这个藏身于佛教圣地密林深处的“十字架”意味着什么呢?
经过资料对比,焦建辉给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可能是一处“景教”信徒墓葬。
“景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的一支,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资料显示,景教形成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至5世纪上半叶的东罗马帝国,其创始人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聂斯脱利,曾因神学问题的分歧,被基督教法规和罗马帝国法律认为是“异端”。
据载,大主教聂斯脱利死后,其信徒辗转流亡到了波斯,并以波斯为原点不断辐射向周边地区,唐代时,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
陕西西安所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波斯人阿罗本自波斯来华传播景教。太宗下诏在长安兴建波斯寺(后易名大秦寺)。
其实,早在2006年,洛阳也出土了被学术界誉为世界级文化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记》石刻——八面体石棱柱,经幢底部残损,但大部完好。残存部分字迹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1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记》1篇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经幢的上端分别雕有十字架符号及“天神”形象。
2011年,焦建辉根据研究撰文论证,但由于没有业内专家的鉴定,主要研究佛教的焦建辉并没有十足把握。
2013年下半年,听说这一消息,远在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赶到洛阳,经过实地查看,认定这是一处唐代早期景教墓葬遗迹。
C 丝绸之路起点的力证
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对外的宣传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丝绸起点”的口号随处可见。
2013年初,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合作丝绸之路申遗,将在2014年角逐《世界遗产名录》。首批申报的遗产项目,洛阳独占其三,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洛阳则被弱化,两地民间也曾因“丝绸之路起点”的争议唇枪舌剑。
2006年,在新疆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主持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调会,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洛阳纳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项目单位,明确“洛阳是丝绸之路中国段东方起点之一”,才为争议画上了句号。
焦建辉介绍,目前发现的景教遗物有新疆高昌景教写经和壁画残片、敦煌景教写经与绢画、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及洛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景教遗迹则有新疆高昌寺院遗址,都是公元9~10世纪,均分布在丝绸之路的沿线。
“龙门石窟发现的景教遗迹不同于其他,其实它是埋葬景教信徒的墓葬。”焦建辉说,这一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历史遗迹尚属首次发现,也是目前所知国内时代最早的景教墓葬遗迹。
他以洛阳发现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为例,其显示的是当时景教教徒传统的丧葬方式土葬——修建坟茔,并于墓旁树立经幢。
龙门石窟发现的特别之处在于,除了传统丧葬方式外,当时的景教信徒也存在着焚烧遗体、埋葬骨灰于山林龛岩的丧葬方式。
龙门石窟管委会副主任李随森说,这一唐代景教遗迹进一步印证了洛阳景教遗物的真实性,反映了景教在洛阳流布的历史事实,对研究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景教在唐代中国的传播、景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当时景教信徒的社会习俗等,弥足珍贵。
D 诸多悬疑待破解
洛阳北部的邙山自东周以来就是传统的墓葬区,密集地分布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皇帝后妃、公侯宰相、庶民百姓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墓葬。
但进入唐代后,洛阳城南的平原至龙门一代逐渐成为了北邙之外的另一重要墓葬区。曾发现大量各阶层墓葬。
作为唐代皇室大力经营佛事工程所在的龙门,寺院林立,高僧云集,名士荟萃,周边墓葬众多。唐玄宗的第九子“葬于城南龙门东岑”。中土、域外高僧更是数不胜数。
去年国庆档热映影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中,神都洛阳的南市附近是热闹的胡人区,这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
据记载,唐代时,洛阳是胡人云集之处,与南市毗邻的建春门附近,胡人部落曾盛极一时,“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袄神庙”。
龙门石窟作为当时社会各阶层发愿造像的集中地,这些西域胡人或其后裔与龙门石窟互动频繁,石窟内现在也有多例石、安、康、曹、史、何等胡姓功德主造像记。
这处景教遗迹上,除了十字架,还有一处依稀可辨的“石”字,石姓作为当时西域昭武九姓之一,或许可与此互为映衬。
“这一埋葬唐代景教信徒骨灰的瘗穴,形制规则,内部空间狭小,与龙门石窟大量存在的佛教瘗穴一致。穴上方雕刻着十字架,也与佛教瘗穴上方雕凿的佛龛或佛塔形式相似,应该说这个遗址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佛教影响下的产物。”焦建辉说。
这种类似佛教的埋葬方式是入华后佛教影响的结果,或是沿袭波斯的旧有传统?它所处的位置独立于龙门石窟的核心区域之外,是不是基督教信徒集中的墓地?附近是否有基督教的崇拜物?
这一切的悬疑仍待考古专家的进一步发掘论证。(原标题:龙门现唐代景教墓葬遗迹 佐证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