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三彩天王俑
文物年代:唐代
出土时间:1981年
出土地点:龙门安菩墓
作为古印度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被汉化。唐朝时,天王俑成为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墓驱邪的作用。
面目狰狞体庞大
头戴鹰盔,身着战袍,外套铠甲,一手握拳,一手叉腰,足踏卧牛,竖眉鼓眼,怒目而视……在洛阳博物馆二楼唐三彩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两尊面目狰狞、体态健硕的三彩天王俑。
它们通高超过1米,给人以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之感。洛阳博物馆副馆长高西省介绍,这两尊天王俑于1981年出土于年龙门安菩墓,形体高大,釉色艳丽,造型生动,是众多出土三彩天王俑中独具匠心的珍品。
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在洛阳博物馆展厅中,体态雍容的贵妇、文质彬彬的文官、充满异域风情的骆驼……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三彩精品数不胜数。“三彩器盛行于唐代,有历史的必然性。”高西省说,历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大唐国力强盛,百业俱兴,陶瓷工艺飞速发展,雕塑艺术水平渐入佳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厚葬之风盛行,唐三彩被作为冥器广泛用于达官显贵的葬礼。
驱鬼辟邪护墓主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天王的形象并不陌生,从电视剧《西游记》和寺庙佛阁造像中均可窥见一斑。四大天王手中分别持宝剑、琵琶、伞、龙等物,象征风、调、雨、顺,他们往往身穿甲胄,面容威严。
汉代时,天王形象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并逐步被汉化。在唐代,随着厚葬之风兴起,以往用于陪葬的武士俑逐渐为佛教里的天王形象所取代。高西省介绍,因为天王在佛教里的地位是护法神,一般都在寺院门前或佛像前左右的位置,在墓中放置天王俑,也是想发挥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护墓主安宁的作用。
在我国,镇墓文化源远流长,镇墓神物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镇墓神物的种类也纷繁多样,包括镇墓兽、天王俑和武士俑等,材质最早为木、骨等,后期主要为陶器、石器和唐三彩等。(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相关链接
如何分清“四大天王”
佛教中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的主要护法神,因手中所持法器的不同,分别被称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象征风调雨顺。
其中,东方持国天王(职调)身着白色、持琵琶,因能护持国土、维护道场安宁而得名,专门守护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职风)身着青色、持宝剑,因能使人增长善根而得名,专门守护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职顺)身着红色、手持龙,因能用净眼观察婆娑世界而得名,专门守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职雨)身着绿色、手持伞,因福德闻名四面八方而得名,专门守护北俱卢洲。【原标题:三彩天王俑:驱邪镇墓 俑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