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洛阳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洛阳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2012/7/27 9:28:15 点击数: 【字体: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龙门印象》砚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国花》砚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经过千年沉淀的黄河原泥。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工人在用古法澄泥。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雕刻澄泥砚用一般的雕刻刀具即可。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制作一方普通澄泥砚需要20多天。
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李赞(左)和师父黎铿合影。
      
    它,从沉淀千年的黄河泥中脱胎而出。上千度高温的煅烧和能工巧匠的雕刻,赋予了它灵动剔透的生命。从盛唐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将万千情愫倾注于它,把它视为收藏赏鉴的上品。
   
    它,就是位列中国四大名砚的澄泥砚。因工序繁复而一度失传的澄泥砚制作工艺,20世纪90年代在新安县民间艺人手中奇迹复活。如今,重获生机的新安县澄泥砚已入选中国国礼,向世界传递着文化与友好的讯息。
   
   起源:从秦砖汉瓦中走来的“活化石”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弘农郡及阌(wén,音同文)乡郡,置虢(guó,音同国)州。此后的历朝历代,“虢州”这一地名就与当地一文化特产紧密相连,被载于多部典籍中。
   
    这一文化特产,是一方砚台,原料就取于与虢州邻近的黄河河底,经过过滤沉淀、火煅气化,升华出“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的神奇艺术品。
   
    古虢州的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新安及周边的陕县、义马、灵宝等地,这些地方出品的砚台,当时统称“虢州澄泥砚”。
   
    虢州澄泥砚最早出现于汉代,唐、宋皆为贡品,明朝时技艺已炉火纯青。
   
    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shè,音同社)砚、洮(táo,音同桃)河砚、澄泥砚中,唯独澄泥砚为陶砚,其他均是石砚。据专家考证,澄泥砚的诞生,很可能是古人受到秦汉间砖、瓦当的生产过程的启发,改进原始陶砚的制作方法发展而来的。
   
    唐代,澄泥砚已研制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绿豆砂、檀香紫等各种赏心悦目的色彩。诗人刘禹锡、李贺、韩愈和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都有吟颂澄泥砚的诗句和收藏澄泥砚的故事存世。
   
    工艺:数十道工序繁复而规范
   
    澄泥砚的“澄”,现在很多人都念“chéng(音同成)”,其实它准确的读音应该是“dèng(音同邓)”,义为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根据史书上关于澄泥砚制作工艺的记载,在将黄河原泥挖回来后,第一个步骤是过滤——这一过程就叫“澄泥”,即将泥化于水,让其中的杂质沉于水底,以获得更细腻的泥。
   
    古人制作澄泥砚的工序,每一步都极其规范,繁复得让人难免吃惊。
   
    首先是黄河原泥的取得。将缝好的绢袋放置于水中,袋口迎浪张开,过袋之浪,吞吞吐吐,水流走,泥留下,如此二三年后,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方可取泥制砚。
   
    随后,还要经过再沉淀、摔泥制坯、修整雕刻、抛光打磨、药物熏蒸,最后才进窑烧制。整个生产过程多达几十道工序。
   
   上等的澄泥砚“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让人不得不叹服它的神奇。
   
    宋代欧阳修曾说:“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最有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一句赞语,他说澄泥砚“抚如石,呵生津,乃砚中一绝”。
   
    复活:失传300年,古老工艺重焕生机
   
   作为文人雅士赏玩的文化产品,澄泥砚的传奇身世随历史的兴替而沉浮。
   
    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后,由于工序太过繁复,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在明末清初逐渐衰落,在之后的300余年里几近失传。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安县仓头乡(现为仓头镇)人李中献继承祖上技艺,并寻访民间老艺人,查阅古籍资料,历时两年多,终于成功烧制出澄泥砚。
   
    制作工艺失传已久的澄泥砚的“重出江湖”,迅速在海内外引起轰动。新安县生产的澄泥砚一时风行,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新安县澄泥砚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中献也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的称号。
   
    绵延5000多公里的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为何只有新安县所处的古虢州一带用黄河泥制作的澄泥砚最为著名?这个疑问也随着新安县澄泥砚的复活而重新被世人提起。
   
    据科学研究,古虢州位于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这里的泥土积淀最多,泥土中所包含的成分也最为丰富。再加上澄泥砚两千多年来坚持纯手工制作,尤其讲究雕刻技术,大气洒脱,古意盎然,妙趣天成。因此,澄泥砚一直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偏爱就不足为奇了。
   
    发展:入选国礼,两大名砚“珠联璧合”
   
    2010年11月10日,对于年近七旬的李中献来说,是个值得骄傲的日子。这位使澄泥砚制作工艺复活的老艺人,接到从北京来的一个通知:国务院行政司已正式将他制作的《腾龙》和《潜龙飞天》两款澄泥砚选为国礼,新安县澄泥砚将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礼物,向世界传递友好的讯息。
   
    2010年,还发生了一件让李中献倍感欣慰的事情。
   
    中国“四大名砚”均属民间传统工艺品,制砚技术向来不外传。但是,这一年的5月,李中献的儿子、也是新安县虢州澄泥砚的第六代传人李赞,拜广东端砚宗师黎铿为师,打破了这一承袭上千年的门户之见。
   
     “澄泥砚的浮雕较圆润、线条粗、造型厚,用一般的雕刻刀具就行;端砚石质细腻,线条和造型瘦而薄、立体感强,必须用合金刀。能否将端砚的雕刻技术用于澄泥砚,对澄泥砚进行二次创作?”为了求得澄泥砚制作工艺上的突破,李赞通过业界前辈推荐,提出向端砚宗师黎铿拜师学艺,黎铿欣然答应。
   
    这一举动,在中国制砚界传为美谈。有人评价道:“中国名砚从此走上了交流、包容的发展之路。”
   
    李赞告诉我们,如今的新安县,制作澄泥砚的厂家已发展到了六七家,各家之间是商业对手,更是切磋、交流的朋友。“传承、创新,挖掘澄泥砚的文化内涵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李赞说。
   
    地点:新安县; 称号:中国澄泥砚之乡 ; 获得时间:2003年9月;  颁授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 特点:“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磨不腐”,“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原标题:闻香识宝澄泥砚 珠联璧合留美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洛阳晚报 作者:邓超 2011-5-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