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当代洛阳 >> 古今豫商 >> 浏览洛阳

一个伏牛深山农民的三次产业之变

2012/3/21 9:22:08 点击数: 【字体: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1日电  地上种树,树下种草,草中养鸡,林间喂猪,四周群山环绕,清泉潺潺,位于伏牛山深处的数百亩生态农业园,让初识的人感觉像是误入桃花源。主人张会果幽默地说,这是他调整了三次产业结构的成果。

    张会果,河南嵩县车村镇陈楼村人。他出生于1963年,19岁就开始在创业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磨过豆腐,跑过运输,开过矿石,如今在生态农业上找到了乐趣和归属感。

    高中毕业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是“憨子”,张会果领着80岁的爷爷、3个弟弟、1个妹妹过日子,仅有的财富是5亩田地。1982年底,脑子灵光的张会果买了台豆腐机,平时磨豆腐沿街叫卖,过年的时候受雇去各家磨。张会果说自己“干活很下力”,两年下来挣了1万多,第三年一年就挣了2万元,成了镇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到1986年,张会果发现车村和白河两镇之间走动的人多了,30多公里的路程,要么骑三轮车要么步行。他当机立断停掉磨豆腐的生意,花2万元买来辆面包车,在两镇之间拉客,一人5块钱,仅1年时间就收回了成本。张会果“能耍,人缘好”,慢慢地坐车的都成了朋友,他不好意思再收钱,于是又寻思其他门路。

    陈楼村位于伏牛深山区,萤石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后陆陆续续有村民从事萤石开采、销售的生意。1988年,当地小学投资开矿,张会果入股1万元,在矿上干些管理工作。几年之后,他干脆花7万块钱自己承包一个矿,雇三四个人开采加工,很是赚了一笔钱,新房子、轿车样样都有。

    随着地下资源减少,国家安全整顿工作越来越严格,村民已经很难从萤石开采加工中获得收益,纷纷外出打工。张会果也觉得,“资源不能再挖了,越挖越少,破坏环境。”2005年他彻底放弃了矿山。

    不开矿,搞啥才能致富?这让一向有主意的张会果作了难。作为农民,长远的出路肯定还离不开农业。他几次去北京、云南等地考察,请专家对陈楼村的土壤品质、日照温差、雨量进行鉴定,最终得出结论:当地非常适宜核桃种植。加上陈楼地处伏牛山大旅游核心区,来往游人众多,张会果的思路逐步清晰,要做生态农业旅游,既有收益又可长远发展。

    “我想到的事非搞到底不可,不怕人家说,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张会果不光有股倔劲,他一向关心国家大政方针,知道生态农业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一档电视节目上看到清香核桃品种的信息,他立马奔向北京,根据节目中留的电话联系上中科院的专家。结果被告知,品种研究出来后交给河北农大基地培养了。张会果马不停蹄追到河北,负责培养的教授说,刚培育出来,没那么多苗子。

    此后,张会果每年都去河北看两次,负责教授劝告他:“你不要再跑了,有苗子了通知你。”2006年,张会果终于拿到4000棵清香核桃苗。当年,他流转土地100多亩,全栽上了核桃。“山里地少,群众种不成庄稼,流转给我,有租金还能分红。”在他看来,这是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我可懒,养一群鸡叫它们叨虫吃草。”张会果很风趣。陈楼村虽在深山,但311国道贯通全境,交通便利。过往行人看见散养的土鸡,都愿意带走几只,用张会果自己的话说,“土鸡和鸡蛋,有多少都不愁卖!”

    目前,张会果的生态农业园颇具规模,清香核桃林500亩,每年散养土鸡上万只,猪上千头。去年,他还利用环境优势,投入20多万元搞了个农家乐,一个旅游旺季就赚了7万多元。

    一个深山里的农民,怎么会有这么多点子?到他家里看一眼就会摸出点门道。核桃种植技术、养殖知识、李嘉诚经营策略,张会果每次出去考察就会买几本书。他还交学费上培训班,学实用技术,听专家解读政策。

    “我这一摊子又环保、又赚钱。”张会果对自己的几次产业调整十分满意。今年核桃林将进入盛果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挂果的时候你再来吧,保准看得你合不拢嘴!”(原标题:一个伏牛深山农民的三次产业之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2012-03-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