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网8月17日消息:大家都知道,画家是用手中的笔和墨在纸上作画的,而刺绣人则是用手中的针和线在绸缎上作画,这二者虽然是分属两个不同的门类,但是,它们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在今天的节目里,要和您谈论的就是:绣苑奇葩――汴绣。
一、绣苑奇葩
这是一座名扬四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曾以其显赫的王者风范统驭着九州大地,它的鼎盛时期曾是"富丽甲天下"的国际著名大都市。
开封,古称"汴京"、"汴梁",简称为"汴",因此,开封的刺绣叫做"汴绣"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首诗把刺绣的场景描写得生动、抒情,逼真传神,犹如亲临其境。如果把它当作是"汴绣"绣工们劳作的真实写照,那是再恰当不过的。
我们从唐代画家周昉所绘制的《挥扇仕女图》中可以看出盛唐的刺绣情况。虽然它反映的是盛唐末期宫廷里宫妃和侍女在深宫院内纳凉的的情景,但是,画家也真实地纪录了,当时刺绣的生动场面。一位贵妇人在审看一个侍女持扇倚蹙思索,与两个绣女相对而坐,一个在刺绣,一个在擗线,可以看出当时唐代用的绷床和现在所用的传统绷床是一样的。
刺绣,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早在《尚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唐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五代后梁建都在开封,张率在《绣赋》中描绘了当时精湛的刺绣工艺,"极辇马之光饰,尽衣裳之鲜艳"。可见当时刺绣业的盛况。
程民生、河南大学教授:宋朝开封的刺绣是从民间的刺绣发展起来的,最早官方没有刺绣这方面的机构,朝廷官方需要刺绣的东西,他就让民间的妇女给他们刺绣,他们付给工钱。到了宋徽宗郑和四年,就是1105年,朝廷正式成立了"文绣院"。"文绣院"的工人当时是300个,规模相当大的,同时面向全国招募最优秀的刺绣工匠,来开封做技术指导,技术员一类的,到了这一步全国刺绣的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到开封了,它就使开封的刺绣达到最高潮,最高峰。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画家:据记载当时在大相国寺旁有一条街,就叫做"绣巷"。这里就是全国的绣姑在这里进行劳作和销售的一个场所,就连大相国寺里面史书记载,也是进佛殿都是一些绣姑在销售一些绣品。(开封)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刺绣集散地。可见当时刺绣在开封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鼎盛的时期。
程民生、湖南大学教授:北宋灭亡以后,一大批优秀的各种各样的工匠包括刺绣工人,都被金兵抓到北方去了,还有一部分逃亡到了南方,主要是在东南地区杭州,以及它的周围现在浙江一带。开封刺绣元气大伤了,一蹶不再振。但是在民间刺绣仍然是存在的。
从宋绣的兴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宋绣已经萧条、败落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宋绣"才从濒临绝灭的境地,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画家:1954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刺绣厂,1957年正式把它命名为"开封汴绣厂"。我们通过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中原地区的扎花刺绣艺术,把它总结为"汴绣"。"汴绣"的产生就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几代人呕心沥血的创造,现在总结出了36套针法,是指导我们制作汴绣艺术品的一个公式。
汴绣艺术的主要题材是中国名画和古画。当这些栩栩如生的刺绣作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你不能不为它的精美绝伦的精湛技艺所感叹、所折服。它给我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美好感受。
二、女红绣艺
人们常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工艺作品,并以此赞美它高超的技艺,那么,作为工艺品的"汴绣",我们又怎样来审视它的表现力呢?
对"汴绣"的描绘,明代史学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宋绣画》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较画更佳"是说汴绣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为原画增添了丝线的质感,更为生动、鲜亮,各有不同的韵味。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画家:汴绣的特点主要是以绣名古画为主,我们从制作的角度讲,讲究平、齐、光、亮、和、顺。所谓平就是绣面的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从针法角度讲,用针法要恰到好处,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做"应物象形"。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大画家周昉的力作,它反映的是贵族妇女生活,人物与动物之间非常谐和。大部分用的是"高古游丝描",整个画面比较明快、雅洁,整体效果非常典雅、华贵,反映出盛唐时期的风貌。在绣制时,大部分用的是很细的线,使用平针绣,这样更加强了丝绸和丝线的质感,人物丰满明快、亮丽,整个绣品比原作更鲜艳,更具舞动的感觉。
这是唐代大画家闫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它描绘的是贞观15年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的使者和亲的场面。画卷上共有13位人物,分两组,右面以唐太宗为中心,9名宫女抬着步辇,手持华盖、羽扇,簇拥而至,中间这位便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他被前面穿红袍的典礼官引见给唐太宗,后面穿白衣者为译员,禄东赞身着民族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而唐太宗则以他那舒展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生动地体现了这位帝王的雍容大度与自信,面对吐蕃使者他思考着汉藏民族的友好与团结。
绣品《步辇图》,除了要体现原作的风貌外,并充分利用刺绣的特殊工艺,克服了原作色彩已经陈旧和单调的不足,使用了"平针绣"、"散套绣"、"对针绣"和"滾针绣"等针法,把人物的丝绸服装雍容华丽、飘逸的质感尽显出来,比原作更加艳丽而华贵。使"和亲"这一特殊的礼仪和友好而庄重的气氛,得到充分的展现,这幅汴绣堪称绣品中之精品佳作。
这幅绣品,绣的是唐代画家韩干的作品《牧马图卷》,韩干是最善画马的大画家,他所绘的马匹,体形肥硕,形态安祥,比例准确,一改前人画马的风格,创造了盛唐时期画马的新风格。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画马赞》中说:"韩干画马,毫端有神。……鱼目瘦脑,龙文长身,雪垂白肉,风蹙蓝筋",对韩干画马赞赏有佳。《牧马图卷》描绘的骏马肥硕雄俊,画中黑白二马,对比鲜明,线条纤细遒劲,寥寥几笔即勾出马匹的健壮,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的质地,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上面的题跋是宋徵宗经过了鉴定以后,非常喜欢,就亲笔用瘦镏金体写下了"韩干真迹",并落款。绣制时,紧紧把握住了原作的风格特征,并突出人与马,马与马的对比关系。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画家: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作品《百骏图》,他是作为意大利的传教士,清代时来到了中国,他本身又是一位画家,他就用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加上西洋画的透视关系,描绘出了《百骏图》皇家牧马场一百匹马的一个场面,上面又有西洋绘画的这种虚实关系和质感,所以我们制作的时候,就借鉴了一些表现西洋画的手法,象山坡、草地,就用"乱针绣",而马匹就用"平针绣",和"散套绣",绣出来整个马膘肥体壮的质感,一些树木用"打籽绣",像柏树表现出来远处树木比较茂密的感觉。
三、汴绣"秘笈"
刚才只给大家介绍了几件模仿名古画的汴绣作品,仅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便可看到刺绣艺术不但忠于原作,而且有时还弥补了原作的不足,比如,原作已陈旧或墨色已剥落等等,那么,它是怎样反映原作的呢?
刺绣,最要紧的就是针法。所谓针法,就是刺绣的套路,或者说是刺绣的公式,也可以说它是刺绣的"秘笈"。
汴绣的针法是在继承"宋绣"针法和广泛吸收民间刺绣针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发展而形成的,它是汴绣艺术的结晶。
程曼萍、开封汴绣厂副厂长:汴绣在建国初期,也就是我们汴绣厂刚刚成立时,那个时候的针法仅有十几种,一些绣妇们常用的几种针法。 1958年,这个时候针法已发展二十几种,1982年进行一次针法调研,我们跑遍了河南的乡村进行搜集民间的刺绣针法,还到南阳、北京、洛阳等地收集一些古老的民间针法,后来总结出新老针法36种。其中有一种针法很特别,就是"叠彩绣",这种绣种适合绣制动物的皮毛,我们绣制一个小鹿,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立体感特强,特逼真,全国刺绣美术大师原苏绣研究所所长,她看到之后,连声称赞,她说太好了,真是没见过这样独特的针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汴绣的针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
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给观众朋友展示部分汴绣针法:双面绣、洒线绣、反枪绣、辫子股绣、盘金绣、盘银绣、蓆篾绣、打籽绣、编绣、发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羊毛绣、滾针绣、垫绣,以及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等。
有了好的针法,还要有好的设计和绣制。首先,要选好画稿,然后将选定的画稿进行白描,把原画勾勒下来作为刺绣的底稿,把真丝软缎上在绷床上,把白描画稿辅在下面,再把白描底稿描绘在软缎上面,然后就是选线,定针法,有时一根绣线要擗成36支细线,比头发丝还细。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比如说梵高的《向日葵》,我们找的这个画册以后,选中了这幅画,就进行放大,然后就勾出它的白描稿,就描到缎子上,就开始选用一些针丝绣线,刺绣的绣线也非常讲究,像一个线从浅到深一般要15色左右,比如说黄色的向日葵,每一个色相都有15色左右,一个绣面要几十套绣线来制作。
程曼萍、开封汴绣厂副厂长:特别难绣的就是金鱼,尤其最难绣的是金鱼的尾巴,因为金鱼的尾巴要跟水溶合在一起,这个用线就是蚕吐出的原丝,绣出的效果就是有一种动感。
四、十指春风
汴绣事业的发展和转机,应该说它得利于《清明上河图》的绣制,一幅《清明上河图》打开了汴绣事业通往更广、更新的锦绣前程。
惠国庆、开封汴绣厂、厂长:绣制《清明上河图》当时就是在1958年,经过设计人员还有绣工们通过了艰苦的努力,在针法上以及色彩上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探索,最后终于把它绣制成功,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作为国庆献礼,献给了毛主席,当时国家领导以及专家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清明上河图》全长525厘米,高25.5厘米。采用我国古代绘画中特有的长卷形式,以风俗画的体裁和通俗的全景形式描绘了京城汴梁从郊外,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循序渐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是"郊野",即农村部分,第二段是"汴河",即以虹桥为主体的汴河漕运及两岸的风俗;第三部分是"城关",即以城楼及街市组成的市井生活画面,是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之繁盛街景的描绘。
邱刚、中国古都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时期开封的市井生活的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在中国绘画史上,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可以说是皇皇巨制,这幅画共描绘人物有810多个,牲畜90多头,树木170多棵。这幅画把北宋开封郊外的一些田园风光,把汴河这条北宋帝国繁忙的景象,船夫的紧张劳动,市大夫的悠闲自得,沿河两边房屋建筑的特色,还有一些店铺、酒店繁忙的、繁华的一些景象都描绘出来了,特别是像巍峨的城楼、雄伟的虹桥都一一勾画了出来,所以说人们一看这幅图以后,"汴京富丽天下无"的这种感觉便油然而生。
不知观众关注到这一点没有,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出一个波斯商人,牵着一头骆驼从城门里面经过,从这点来看,当时北宋的东京相当开放了。
要把《清明上河图》这件鸿篇巨制,"搬"到汴绣作品上,以汴绣的特有的针法和工艺复原张择端的原作,其难度是可以想见的。
程曼萍、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原有的十几种针法已经远远的不够,在这个时候工人和设计人员集思广益,多次在一起开会研究,和到公园、到农村,到黄河边来观察实物的具体结构和实际效果,经过多次的实验反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逼真、"应物象形"的针法。
汴绣《清明上河图》,经过四十多年的反复绣制,目前已是开封汴绣的代表工艺品,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和个人所收藏。汴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是许多复制绘画《清明上河图》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汴绣艺术魅力所在。
五、巧夺天工
现代科学的生物工程中常常讲"克隆"这个词,其不知汴绣在复制名古画方面,也堪称为是"运用"了"克隆"技术。你看,那些精美逼真的绣品,与原作几乎不差毫厘,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原画与绣品作一个比较,便可以知道这绝不是夸大其词。
这是唐代张萱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画作。它反映的是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人春天出游的情景。构图前疏后密,统一中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为了表现原作的风貌,绣制的时候采用了"平针绣"和"散套绣"的针法,体现了人物的丰满,面部神态的安祥,以及丝绸衣着的轻盈、飘逸的动感。"应物象形"的针法的运用,绣出马匹的轻盈的步伐,似乎有一种节奏感,衬托出阳光明媚的春季,鸟语花香的环境气氛,画面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另外还将原画中历代收藏的印章也绣出来,以体现这幅在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的艺术价值。
这是五代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卷》的画作,韩熙载是北方的名门豪族,到南唐当了大臣,南唐后主李煜对北方人存有疑心,于是韩熙载为了免遭不测,装病在家沉缅于声色之中,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到韩家窥探,回来后凭"目识心记"作了这幅反映韩熙载家中夜宴情况的长卷。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听乐";第二段"观舞";第三段"歇息";第四段"清吹";第五段"散宴"。整个画面线条工整精细,设色绚丽清雅而沉着,表现出画家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而汴绣《韩熙载夜宴图》运用各种针法,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艺术品质,二者对比,观众是可以自做结论的。
绣制人物肖像,也是汴绣的一个专长,这里还有一段佳话。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期间,我们汴绣展团在亚运村进行现场展览和现场表演,当时文莱国的体育代表团团长,也就是它的亲王,率领文莱国的体育代表团进驻了亚运村,看到了汴绣以后,赞不绝口,当时就重金买下了我们所绣的《百骏图》。后来他就问我们的刺绣表演人员,他说能不能绣人物肖像,我们说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当时他就决定为他的哥哥文莱的国王苏丹陛下绣制一幅肖像。他寄来的仅是两张邮票这么大方寸大的画像和绣稿。考虑到他是一国之主,要做出他的神态,做出他雍容大度的气派,所以就充分找了一些参照的素材。
1992年在北京举行了交接仪式,文莱国的商务参赞一进门就惊叹了一句"哇!太像了,太美,太好,谢谢,谢谢!"当时文莱国正好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要进行建交,在建立外交关系的前夕,举行了交接仪式,也确实很有意义。
如果仅仅用"心灵手巧"形容汴绣的绣女,那是很不够的,许多人是经过了严格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才是汴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魏吉安、开封汴绣研究所副所长:汴绣除了做名古画以外,它涉及的艺术门类也比较宽,可以说一切绘画它都能通过刺绣的针法表现出来。它作为一个载体,也寄托着绣工们对绘画的理解,对大自然的理解,通过针法的运用把它再现在锦缎上。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做的东西也要适合时代的特色,有现代人的口味。
这些绣画虽不说是巧夺天工,也可以称得上是"妙手天成"。
这是表现西方油画效果的刺绣作品,大多采用"乱针绣",大乱针和小乱针,以及"交差绣"。一些花木的局部和树叶,用"打籽绣"、"羊毛绣"等针法,表现画面的远近,因为油画很讲究透视和用光,所以,刺绣的时候要紧紧把握这种特色,既要有油画的质感,还要有刺绣针法的机理效果,突出刺绣的特点。
这些写实的作品,有时没有这种颜色的绣线,所以就要用两种、三种线交差,产生另外一种效果,比如绿色,绣的时候不一定用绿色,而是用蓝色、黄色交差,出现厚重的绿色,就是绿色也是由深到浅,从冷调子到暖调子两种线的交差,才能出来油画的效果,绣的时候像画油画一样,从浅到深一步一步的加强,让它慢慢地具体化,要体现针法的韵味和丝质的美感。
绘画是用颜料在调色板上调颜色,刺绣则靠线在缎面上调颜色。一根根无声的丝线,通过刺绣的形式予与它永恒的魅力,和永恒的艺术生命。
千年汴绣长传女红绝艺,
十指春风重现丹青佳品。
中国汴绣,前程似锦,一定会在绣苑中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