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敬堂大师对学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杰出传承者姚敬堂在认真刻版。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朱仙镇年画线条粗犷,淳朴厚实,为使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姚敬堂亲自给学员讲雕版制作。
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浓重,造型逼真,深受老百姓喜爱。
年画采用水印套色,种类繁多,制作工作紧张而有序。
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
由开封向南20多公里,就到了至清末仍商贾云集的“大码头”——朱仙镇。朱仙镇再往南5公里,是一个风里都裹着黄土味的豫东村庄——腰铺村。
中秋时节,叩响垂着枯藤黄瓜的青檐门楼下的铁门环,随着主人的应答声,贴着一对红绿装裹的福禄财神的门板缓缓打开,走出一位微驼着背、鹤发童颜、笑容可掬的老人,像极了门上的神仙模样。
老人名叫姚敬堂,今年81岁。当地百姓都说他和木版年画一样,是朱仙镇的“宝贝”。可不是,如果不是20多年前,他把“破四旧”时没被烧绝的几块老刻版从老艺人手中淘过来的话,如今被奉为“中国年画鼻祖”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许早已消散于历史的烟尘中了。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历史。孟元老在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画”,“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肫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后来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光老百姓喜欢,连大文人也赞不绝口。鲁迅先生在给版画家刘岘的信中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
2003年,冯骥才、季羡林、启功等全国百名著名学者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把突破口选定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上。
2011年,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朱仙镇建成。目前,该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明代年画雕版2块、清代雕版23块、民国时期雕版28块,馆内还首批接受到日本友人捐赠的中国清代以来的木版年画1055幅、2块清代双面年画古雕版和相关研究资料。
“人说我画画。
我说画年画。
年画难画年年画,
画不完人生百态苦辣酸甜,
画不尽世间万象善恶忠奸。
财神门神灶王爷,
年画扎根在民间。
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天盼的是过大年;
四季那个秋与夏,
走过冬天,又是春天,
朱仙镇年画传万年。”
年画渗透着老百姓对生活最质朴的期许,作家刘林的这首歌词,唱出了老百姓对年画最质朴的情感,这应是朱仙镇年画得以世代传承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