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人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了养蚕、缫丝了。随着蚕丝的使用,丝织品的产生与发展,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据中国史书《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
据记载:北宋时期已有“文绣院”。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都为刺绣精品。据《东京梦华录》载,“珠帘绣额,灯光晃耀”、“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宋代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绣画……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文绣院”主要绣品有绣画、绣额、珠帘、绣伞、绣毯以及皇室用的御袍、龙旗等,具有工艺精细、生动逼真等特点。当时民间刺绣也很盛行,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绣品交易市场,“近佛殿占两廊皆绣姑卖绣作”。饭庄酒楼也是“珠帘绣额,灯光晃耀”,到处是“彩楼相对”、“绣帘相招”、“锦绣交辉”的景象。
《宋会要辑稿》曾记载了宋代官府开设“文绣院”的史实。当时“文绣院”中的300名绣工,都是从民间选拔的刺绣高手,她们的任务是绣制龙袍、凤衣、龙凤日月旗、朝服等各种衣物装饰,是专为皇族服务的刺秀艺人。
汴绣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和《百骏图》、《五牛图》、《八十七神仙卷》等。《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将700多个不同形态的人物、20多只破浪行驶的船舶、90多头牲畜、500多座古代建筑,维妙维肖地体现在绣制品上,使绣品上的人物、动物、建筑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汴绣多以人物风景擅长,其色彩搭配较其他绣种明快,奔放。而且在透明上常采用夸张的手法,且层次错落有致,跨度较大,其针法细腻,构图新颖在明暗接序上仍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北宋灭亡后,汴绣遭劫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