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杜祥琬就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从参加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并亲临实验现场,到受命重组中子物理学研究室,从驾轻就熟的原子能诊断理论研究,到强激光技术的新领域,杜祥琬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1997年,杜祥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杜祥琬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卸任后,他关注能源发展问题,又担任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和100多位专家调研、整理、讨论,编写成了“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他说:“这只是个开端,新能源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是河南开封人”
杜祥琬有浓浓的家乡情结。
2002年10月22日,开封高中举行百年校庆,四十六年未回母校的杜祥琬,怀着游子归家的热切心情回来了,还将家人都带了回来。
“见到坐着轮椅来的常亚青老师,他是高三教我们数学的,我的入党介绍人高彩云老师,年轻有为的校领导,一大批活泼可爱的小校友,还有几位久违的老校友,内心难免激动。会上学校要我作为老校友代表发言,我在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说,几十年来,无论走到哪里,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河南开封人!’用地道开封话说出来的这七个字,立刻引起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互动和共鸣。”杜祥琬在《光明日报》撰文道。
与校友们见面,杜祥琬谈得最多的就是儿时在开封生活、学习的时光,他对校友们说:“我经常想回来看看,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总是想得多,实现得少。”
2004年国庆节期间,已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杜祥琬,带着妻子及儿子、儿媳、孙女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到开封的第二天一早,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东司门喝胡辣汤。喝着胡辣汤,吃着烧饼,杜祥琬感慨万千,他对开封高中的同志说:“这碗汤我想了几十年。”
这次开封之行,杜祥琬全家在开封停留了3天。回到了位于双龙巷的故居,这所老宅,杜家两代人都长期生活过,留下了杜祥琬许多难忘的回忆。虽然院落内已经拆改成大杂院,但门外熟悉的小巷,隐约还是半个世纪前的旧模样。宅院附近的龙头,还嵌在街边墙壁上。
杜祥琬又带全家人来到柳园口黄河岸边。他与爱人捧起一把黄河泥土,吩咐儿子带回家保存。他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这黄河土,就会感到家乡就在身边。”
2003年,杜祥琬随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到河南省交流,最后他即席发言:“如果没有中州这块土地的营养,如果没有家乡父老的培育,如果没有在开封受到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就没有今天在工程院工作的我。这个根、这个本,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原标题:杜祥琬,小巷里走出的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