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必须飞的,宋天亨根据风力大小设计了不同型号的风筝,他的风筝不需要助跑。卖风筝时,他看看自家门楼上挂的招牌旗,指点给顾客,今儿几级风,适合哪一种。“你卖风筝试不试?”我问。“不试,不试有不试的道理。我的风筝,没有不起的。”宋天亨有这份自信。
宋天亨扎的大老鹰,造型立体,飞到天上像真鹰,有一回还真把邻居家的鸡吓得乱飞。
宋天亨有一女随其学艺,“比着样子能干”。宋天亨有一肚子想法,他想把“汴梁八景”扎出来,还想把墙上挂的“京剧脸谱”全扎出来。采访一直持续到夜里,我先是和宋天亨的太太一起把他送到村东头另一座房子里,然后,宋天亨的太太把我送到马路上。送宋天亨走时,他完全像盲人一样,拽着自行车后座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我看着提心吊胆,怕“宋室风筝”像张金汉的彩灯一样,传奇断了尾巴,只余一声叹息。
开封还有一批同宋天亨不一样的风筝艺人,他们多半有良好的艺术修养,风筝用料考究,制作精细。他们扎风筝是业余爱好,不以此为生,扎制的大多是比赛用和礼品用风筝,优秀者有薛文艺、张明、魏明伦、汪洋、任大同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批人?是因为开封早在1980年就开始举办全国性风筝赛事,比山东全国大赛还要早四年,为争金夺银,特意培养了一批能工巧匠。
开封风筝因此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以宋天亨为代表,是典型的民间风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另一种以薛文艺等人为代表,他们使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城放毫寓意多
全国公认的最好风筝出在北京、天津、潍坊三地,北京风筝是典型的宫廷风筝,雍容华丽,天津风筝格调文雅,潍坊风筝是民间风筝的代表,淳厚质朴。据多次参加全国比赛的薛文艺说,开封风筝,在全国也是小有名气的。
放风筝以春天最好,宋天亨说:“一打过春,阳气上升,风静风正,说几级风就是几级风。不像别的季节,风乱。”于是,开封就流传着这样的民歌:“三月里,刮东风,姐姐领俺放风筝。放蝴蝶,放蜻蜓,四方蛤蟆尖肚蜂。还有一对鸳鸯鸟,放着放着姐脸红。”
但在开封,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以扎制龙类风筝出名的薛文艺告诉记者:“民间玩风筝很盛。扎得好的玩,扎得不好的也玩。每天下午,在清明上河园、金明池,玩的人有好几十个。”
放风筝在开封有许多讲究,比如说放风筝是放病放灾,放风筝就是“放”风筝,最后要把风筝线剪掉。掉到自家院子里的风筝也不能捡,要捡也要用砖压三天才能动。《红楼梦》里也有类似描写:一个漂亮的大蝴蝶风筝掉到潇湘馆的竹林里,紫鹃要收起来,探春就批评她,“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也认为“不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扔出去,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与这种习俗相反,有些地区最忌风筝断线或掉落,认为会把福气带走。风筝落在谁家,会给谁带来福音,风筝主人要千方百计讨回,捡到风筝者就要在风筝上扎一个洞,再还给主人,表示已将福气吉祥留下来了。
风筝与吉祥结缘,还可以从它的内容上表现出来。龙是最吉祥的神灵,开封人喜放的龙头蜈蚣英姿勃勃,凌空腾飞。开封人喜放的鹰、鹤、燕、蝶等也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像宋天亨扎制的五只一套的蝙蝠,身绘红桃,寓意就是五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孝终命”。
风筝是具有多重审美价值的民艺作品。民俗学者朱鹰说:“它有静态美、动态美和空间美。”风筝的静态美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具有扎、糊、绘、放四艺,相传“京制风筝有价值千金者”,本身是件艺术品。风筝凭借风力在高空飞动时,有灵动之美。尤其是老鹰、蝙蝠、蝴蝶之类的风筝,令人难辨真假,这种动态美正是风筝审美价值的本质所在。
从建筑美学的观点,“开窗户”不仅是为了透气,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窗户望出去,充分获得空间美,是以小观大。看风筝放飞,是大空间远距离观赏,是在无限的空间中获得美感,是“以大观小”。【原标题:“开封市井风情画”系列之汴梁风筝(下) 古城儿女竞鸢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