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灯艺 六代相传
时光流转到清晚期,古都开封的寻常巷陌理事厅街西头的院落里,冒出了一家“灯笼张”,以制作宣纸花灯、宋式木版灯画灯为业,让人们眼前一亮。这位第一代传人名叫张太全(1743至1803),是汴梁灯笼张的创始人。起初,他在书画装裱方面技艺精良,颇受推崇,时为名家。又喜彩灯制作,不但会画、会刻、会印,还能扎糊彩绘,尤其对宋代精品彩灯有独到的研究,继承与创新结合,一时名声大振。其代表作有木版灯画灯、绢纱花篮灯、宋式宫灯等。他的作品,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善于从民间传说和戏曲选材设计画面,如小放牛、大定缸等,画面生动有趣,群众喜闻乐见。
第二代传人张艺广(1772至1842),张太全之子,在彩灯制作和揭裱名人字画方面技艺出众,尤善雕版,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发展,其彩灯图案雕刻堪称一绝。他聪明过人,想象力丰富,代表作有彩灯图案雕刻、鲤鱼跳龙门彩灯等。鲤鱼等利用宋时走马灯原理,使旋转产生的灯影达到鱼进龙出的动感视觉,其下部的水纹图案木版雕刻更让该灯现出皮影戏的艺术效果。因此,鲤鱼跳龙门灯被认为是开封晚清的彩灯代表作。第三代传人张精业,善从休闲游乐中选材,其风车灯迎风转动,速度甚快,但灯内蜡烛在重力作用下不倾斜,不歪倒,不影响彩灯发光,明显增加了科技含量。到了第四代,张弘以宣纸竹篾彩灯制作见长,系中原地区在塑料灯出现之前春节时的玩灯。清光绪二十七年,张弘与三个儿子率领工匠参与了开封行宫的装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入内观赏一周,赞赏有加:“行宫陈设壮丽,俨然有内廷气象,甚为满意。”由此,“敬文斋灯笼张”成为开封彩灯行业的品牌。
第五代传人张嘉义,一生致力于彩灯研究与制作,把民间玩具与彩灯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几十种之多。其折叠拉合灯、瓜灯等作品,用时方便,能开能合,便于保存携带,使灯玩在市井大大普及。第六代传人是生于1941年,现年65岁的张金汉先生。8岁随父学艺,用心钻研,颇得真传。有时忘了写作业,上学前匆忙补上。他涉猎广泛,学过多种技术,掌握了机械、电器、美术、雕塑、电脑平面制作等技艺,并全面应用到彩灯研制开发上面。虽然汴梁灯笼张面临着存亡的考验,场地和资金都是难题,但他立志知难而进,倾毕生精力弘扬宋代彩灯艺术,将中原彩灯文化发扬光大。
走进灯坊 感受艺术
走进灯笼张的灯坊,院落不算宽敞,颇像一个小天井。百余平方米的彩灯制作阁楼里挂着各样刚制作好的彩灯,旁边是各种原材料。张先生和家人都在投入地制作着彩灯。说是制作,其实各有分工,做出的灯品实际上是多项艺术品的合成。削竹篾和画画等,样样要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要一专多能。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口口相传或者动作教习的方法传承的。彩灯亦然。一道道工序,一项项技术,张金汉对儿女总是亲自口传和动作示范,毫不马虎。其实,儿子和女儿的制灯技艺已经相当高了,在父亲的面前还是规规矩矩,耳听心记,精益求精。
说到女儿,张金汉颇有感慨,按照民间和家族规矩,祖传技艺传子不传女。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只要想学想继承,都教都传。他甚至还有收徒办学的打算,彩灯制作是民间技艺,单靠一家传承不容易,弄不好会失传。办学就是要更多的人把它发扬下去。
彩灯制作的技艺需要代代相传,张金汉的祖父、父亲珍藏有《宋式花灯图考》(其中一些图案为他们自己的手绘),大量制灯文稿,彩灯制作工艺笔录,家族传承谱系(线装书)和近百块灯画木印版。可惜,有一些在“文革”中焚毁失传。
汴梁彩灯的扎制工艺十分讲究,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技法严谨。
1.扎制工艺:使用材料主要是竹篾、芦苇、秸杆、棉线、浆糊等。使用工具为竹刀、尺、笔、锉刀、刮刀、铲刀、剪刀、带罩煤油灯等。首先画出作品图案基本轮廓,即放小样,修正后放大到实际尺寸并勾出骨架线。再将劈篾、平节、打磨后的竹篾按设计进行捆扎,用棉线和纸捻涂浆糊作十字捆扎(需弯曲的还要进行热处理),最后作整体修正。
2.合褶造型工艺:使用材料主要有宣纸、绵纸、有光纸、细铁丝、棉线和浆糊。使用工具为蒉(折纸模具,制作透光纸上的宽褶)、轧纹工具(制作透光纸上的细小褶纹),花瓣烙子(制作各种花型的花瓣,全套18件),勒花工具(用牛筋制成,制作对折的纸花)。将剪裁整齐的纸张做轧纹处理,百折纸用蒉合成为各种形状,如半圆、长圆、S型等。
3.着色绘图工艺:在这方面汴梁灯笼张有两大特色,一为木版灯画印版,二是浸染技术。木版灯画印版现存100余块,既有单色版,又有套色版;既有人物戏出,又有花鸟虫鱼。现存的水印桃色伴有“宫灯纹饰”、“动物折叠灯纹饰”、“白猿明团”、“鲤鱼戏水图”等。浸染技术是通过特制的工具在一张纸上同时染出各种色彩,鲜艳柔和,过渡自然。工具为灯画印版,排笔、晾纸杆、晾纸架、趟子、刷子、案子、夹子。材料为各种染色、蒉褶后的绵纸。先将蒉褶后的绵纸用棉线捆扎成把,放入染色格子中用牛筋固定,再用排笔、毛刷点蘸染料分层次着色,置于避光处阴干,这人物、动物等便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
灯笼张世居开封,是著名彩灯世家,经常为官府制作宫灯和各种彩灯。1841年黄河水患,举家迁至山东济宁,为河道总督府的附属的“活户”(由官府使用的工匠艺人)。1869年随河东河道总督苏廷魁返回开封。在理事厅街西口重建“敬文斋”装裱花灯店。1979年张嘉义先生把彩灯技艺传至“文革”后期,现保存有《抓革命促生产》、《毛主席诗词》等木版印版,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记忆。
张金汉继承祖业,有一派雄心壮志。决心把宋代彩灯精品恢复出来,再现千年梦华。张家其实就是宋代走马灯技艺的传承世家。《燕京岁时记》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灯(烛火)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止则顿止矣。”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从现代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来看,走马灯的运动,本质上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它应该是燃气轮机的雏形。所以,彩灯制作从宋代至今,一直与科学技术在相辅相成,共铸辉煌。
创作精品 古城生辉
文化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张金汉非常懂得这个道理,不断有新的创意出现。宋式宫灯在他手里变得更精美别致,圆角宫灯宛如风姿绰约的仕女;双喜宫灯后面仿佛有一位出水芙蓉般的新娘子;吉庆有余宫灯则从宋代大晟府的音乐编钟编磬得到灵感,仿磬灯下悬着一条红鲤鱼灯,构思之巧之吉祥,令人叹服。吸取宫灯的营养,张金汉创作出立体景观汴京八景无骨花灯,既富有地方特色,发扬了宫灯的传统,又精致美观,典雅不俗,堪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花灯出自民间,势必采用民间生活题材。对此张金汉设计制作更为得心应手,神话传说往往脍炙人口,以此制灯怎不人见人爱。齐天大圣灯、猪八戒吃西瓜灯、天将神犬灯、文武财神灯、龙王祝福灯、戏剧脸谱灯个个能说会动,活灵活现。最有代表性的杰作当属“千手观音千手千灯”了,该作品取材于开封历史名刹大相国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高3.5米,宽2.5米,该灯四面与原物相差无几,体内有大灯,每只手上还有一盏小灯,灿如星辉。下面的莲花宝座也是盛开的荷花灯,辉煌亮丽,祥光瑞气,一尘不染。这个灯中极品,是现代科技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已经载入彩灯发展的史册。
展望前景 梦想成真
鉴于张金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突出贡献,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11月又被授予“河南省十杰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4年11月“敬文斋灯坊”被命名为开封市宋都彩灯艺术研究基地。
张金汉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总是想着有所创新。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乃是国宝,上面绘有各色人物、牛、马、骡、驴、车、轿、房屋、船只、桥梁、城楼等,画中孙羊正店门前还有彩灯数盏。这又引起他新的联想,到开封清明上河园景点去开一家汴梁灯笼张花灯店,既是园中景,又能售彩灯。为此,他给清园设计制作了正店灯、角店灯、折子灯、客栈灯、马路灯、五连灯、九连灯以及所有的气氛彩灯。我想,张金汉的心就像开封民间一盏光辉夺目的彩灯,闪烁在寻常巷陌之中。
■ 相关链接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年花灯表演的情景:“采山左右,以采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可知制灯业因而发达,高手迭出,争相竞艺。仅彩灯的品种就有坐车灯、镜灯、马骑灯、琉璃灯、人物满堂红灯等百余种,制作精巧,“自非穷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至夜,火树银花,闪闪烁烁,正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原标题:汴梁灯笼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