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开封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故乡

2012/8/29 17:16:39 点击数: 【字体: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故乡
      
    到朱仙镇去,到木版年画的故乡去。从那个上午踏上那辆破旧的客车开始,我就知道自己在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二十八,贴花花。”
 
    “花花”就是年画。年画被国外誉为“古老的东方之花”。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画出版数量能超过年画,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每逢新春佳节,人们总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布置在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五谷丰登、宅院安全、避邪等朴实愿望都能从年画中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每当年关临近,生活再困难的人家也要买些年画贴到门上。在现代娱乐工具缺席的那些日子里,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以后,在贴年画人的欢声笑语之中,人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讲了多少年多少代的故事。
   
    我到小镇的目的,是为了拜访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会长姚敬堂先生。这位老先生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因此吃了不少苦。生性豁达的他,除了满头白发,几乎让人看不出来七旬老人的痕迹。
   
    在他的小院落座后,很自然地谈起了朱仙镇木版年画。
   
    据姚敬堂先生讲,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已有1200多年历史。北宋初年,京都开封(时称汴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孟元老在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北宋京都汴梁,已遍设年画作坊,大量印刷木版年画”,“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肫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不仅民间年画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宫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明清时期,朱仙镇为中原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声名大振,年画作坊达300家,所产年画行销全国。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朱仙镇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据开封朱仙镇年画社老艺人回忆,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艺人们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年画,至农历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很是热闹。
   
    朱仙镇木版年画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国宝”。鲁迅先生在给版画家刘岘的信中给予了很高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河北武强的年画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出自农人之手的木版雕刻的绝大多数线条是笨拙生硬的,粗与细,长与短,曲与直,都很平常,但这些线条组合在一起之后神奇便出现了。线条仍旧是那些线条,而出现在画的不同部位就显出了不同的神韵。凝重处如钢丝铸成,飘舞处就是这钢丝般的线条也会飞舞,这种飞舞是凝重的飞舞,这种飞舞只出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上。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
   
    见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都喜欢其鲜艳浓重的色彩,乡土味浓,无脂粉气,无媚态。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修饰,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是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是黑老虎。在用色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非常注重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10种。民间常说:“黄见紫,难看死。”而朱仙镇木版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协调一致。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色艳而不俗,调料调色至关重要。据说在过去,民间在制作颜料时多采用如黑槐树产的槐米、向日葵、广丹等原料,经研磨、熬炼成红、黄、蓝、紫等颜色,再用这几种颜色调成多种颜色,熬制颜料时,还要加上20多种原料,每一种颜料至少得熬制3小时。用土法制成的颜色印刷年画,艳而不俗,色泽鲜亮透明,风吹日晒也不会变色。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年画多用化工染料印制,但土制颜料的某些长处是化工染料所不及的。专家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调色技法为“世界绝活”。
   
    说到这里,姚敬堂先生有些感慨:现在会此技法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他提议记者到家住赵庄的张廷旭那里看看。
   
    赵庄离朱仙镇两公里。张廷旭家是远近闻名的木版年画世家,他已有30多年的从艺经历。祖传水印木版年画手艺,到他这辈已经是第四代。张廷旭跟父亲学得一手刻板的好刀法,在被誉为“版画之乡”的朱仙镇,90%的画板都出自他的手。精湛的民间版画技艺,使张廷旭的名字走上了《中国名人大辞典》,并被河南省民间美术学会评为朱仙镇年画刻版师。每年春节前,他家都要赶印年画,妻儿老小一忙就是几个月。对张廷旭来说,印年画也是养家的生计,孩子的学费、买种地用的化肥、翻修房子都要用印年画赚的钱来支付。像张廷旭这样的民间艺人农忙种地、农闲印画,已成了朱仙镇独特的乡村艺术文化现象。
   
    木版年画印刷过程较为复杂,师傅们的手艺最重要,色要套准、抹匀,全靠手摸、手劲儿。先把版定稳,用竹夹固定裁好的宣纸,用草刷沾上颜色,在砧子上蹭几下,颜色蹭匀了再刷到版上,然后把宣纸铺上去,扫几下,匀了,揭过,再印下一张。先印黑坯,晾干,再用色版套色,晾干,再套色……除去黑坯,有几种颜色套几次版,就这样,红红绿绿的年画就成了。
   
    张廷旭告诉记者:“过去刻版要用价格很贵的梨木,刻一块版要用一个多月,成本要几千元,而印刷一张木版年画,利润不到5分钱。相比之下,用机器胶印年画效率高、品种多、式样好,价格也便宜。由于木版年画销路不好,这样一来,很多木版年画艺人就放弃手工印制木版年画,改用机器胶印了。”
   
    自清代乾隆年间,朱仙镇木版年画越洋跨海传到国外以后,前来朱仙镇考察的外国专家、学者便络绎不绝,由此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研究、收藏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外国人居然比中国人还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淳朴古老民族风格的中国木版年画在***深受礼遇,法国、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国都编印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集,用不同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
   
    “年画像一张精美的艺术名片,把朱仙镇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姚敬堂老人的一句名言。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发起,季羡林、启功等全国百名著名学者倡议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把突破口选定在木版年画上,抢救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木版年画。冯骥才说:“让朱仙镇木版年画得到振兴和弘扬,这将是文化之幸、民族之幸、子孙之幸。”
       
    河南省启动了“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将开封朱仙镇年画列为抢救之首。2004年8月,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在朱仙镇建成。这标志着木版年画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重大突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中国木版年画博物馆题写了馆名。目前,该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明代年画雕版2块、清代雕版23块、民国时期雕版28块。馆内还首批接受到日本友人捐赠的中国清代以来的木版年画1055幅、两块清代双面年画古雕版和相关研究资料。【原标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故乡】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06-8-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