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开封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2013/7/1 11:37:04 点击数: 【字体: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钟馗图凶悍中带可爱,是朱仙镇年画的精品。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郭太运在印制年画。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植物颜色磨制是朱仙镇年画特有的工艺。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刻版。
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印刷。
      
    郭太运,(曾用名:郭泰运),男,1925年生于开封市开封县。13岁起在开封著名年画老店“云记”做学徒,专长于朱仙镇年画印刷、雕刻。1961年,开封市成立国营年画社,郭太运任古版研究室主任,专注于年画木版的搜寻、修补、复制与整理。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2007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朱仙镇木版年画  
      
    制年画、贴年画是我国传统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年画流派。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年画的一个重要派别,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用色讲究,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其一,它是研究我国木版年画历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史证作用;其二,它是传统春节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传承与发展民族节日文化的基础;其三,它是一种民间美术,在雕刻、构图、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收藏和欣赏价值很高。 
       
    源流:
  
      
    开封朱仙镇年画旧称“门神”。《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据此推断,朱仙镇年画在宋时已流行于民间,故有中国木版年画鼻祖之称。  
      
    至明、清时期,朱仙镇年画的制作与销售规模达到鼎盛。每逢春节时,全国各地到开封和朱仙镇购买年画的客商络绎不绝,为中国木版年画的中心。  
      
    朱仙镇年画色彩明快鲜艳,人物形象饱满夸张,喜气洋洋。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传说,种类极为繁多,仅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形象的,就有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等不下20种。以尺寸而言,最大的年画可达一米多长。  
      
    清末朱仙镇逐渐衰落,年画制作中心迁移至开封。朱仙镇年画在“文革”期间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后受到国家重视,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1938年进入“云记”算起,郭太运与朱仙镇年画结下缘分已经有74年了。从当时的小学徒到今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亲身经历、目睹了开封朱仙镇年画在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与郭太运对话,时时可从话语中触摸到这些历史的细节和气息。      
      
    旧社会,年画是非常像样的产业
      
    (云记)五套院子把南北两条街中间全占了,店里仅学徒就有二十多人。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木版年画这一行的?  
      
    郭太运:我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满88岁,从事这个工作已经74年了。我出身非常苦。1936年我12岁,全家去许昌逃荒,结果父亲就死在了许昌,只活了52岁。我母亲挎着针线篮,卖火柴针线,养活我们。进入年画店,起码能吃饭。  
      
    我从13岁开始学徒,老话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可想而知做徒弟不是件好活。像当时我学徒的“云记”这样的大店,头一年的徒弟根本不让干正经活,只让你干些扫地、擦桌子、端水、端饭、给老师打洗脸水这样打杂的活。我现在印年画,很多人要我签字。我说你别嫌我的字不好看,我13岁开始学徒,就上过一两年私塾,几乎就是一个文盲!  
      
    南都:你当时学徒的“云记”老店是怎样的?  
      
    郭太运:当时“云记”前面有五间门面,后面又有五进院子。第一进院子是仓库、厨房、掌柜的和家属,第二进院子是二掌柜的住,第三进是年画作坊。第四进院子是红纸作坊。第五间院子是个空院子。这五套院子把南北两条街中间全占了。店里仅学徒就有二十多人。  
      
    我当时被选去印刷,所以就住在门神作坊里。门神作坊有五间北屋、三间东屋,就是用来印年画、住学徒。我们那个北屋,靠墙净是一剁剁是已经做好的年画剁子。中间是作坊案子,我们就靠南墙打地铺。一个地铺上最少睡四个人。  
      
    南都:这样说来,这样一家年画店的规模真不小?  
      
    郭太运:举个例子,每年阴历二月二开始印年画,头几天只需三四个人。但工序上来以后,每天都得添上三四个人。最后足有几十个人一起印。不算学徒、短工,店内光雇的长工就有四五十人。到年前的时候,最忙的时候得有七八十人一起干活。常年营业的大画店,存的木版有近千套。  
      
    当时在“云记”的割纸案子上就得五个人。两个人查数,一个人搭裁板,一个人裁,再有一个人剁剁子(注:将裁好的纸剁成纸剁)。要在印前备好材料,这一开工裁纸,最少也得十几天。你算算这要多少纸,又要多大的量?当时的年画店规模特别大,行销全国。“云记”这样的年画店在旧社会是非常像样的产业。  
      
    南都:全是靠年画做起来的?现在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郭太运:在旧社会干我们这一行,没有钱的、一般的师傅、窝囊废都干不了。开封的画店只批发不做零售。从二月二开始,每天平均三四十个人不停地印,印出来的货整整压大半年。这中间,人工、纸张、存放等费用非常大。直到十一月十五,这才开始有“回头钱”,才能开始卖。卖早了没人要。  南都:现在说起来,这家产就得上亿了。  
      
    郭太运:不止上亿。这只是年画作坊。当时的掌柜在开封有六七处房产,有的一处就有八九十间房子,一般也有四五十间。当时又不是股份制,这都是“云记”自本自东(注:自家的本钱,自己做东家)。刚才说了,他家还有地。所以后来划了个地主兼资本家,双料的。这个掌柜的叫刘子云。  
      
    南都:做学徒怎么生活?  
      
    郭太运:学徒是非常非常苦的。第一年的徒弟根本没工资。二年的徒弟也没工资,不过有掌柜的给送钱。等到过了年,初四的晚上,放在我们那个旧社会,那一天叫“说话”。当天晚上吃饭,有酒有肉。吃完了以后,掌柜挨个跟徒弟们说话。比如说:“张相,今年生意不错”,或者“今年生意不怎么样,送你三十块现洋。家里有什么事儿和我说一声,去柜上拿”(注:家中若有婚葬嫁娶需要借钱时)。  
      
    南都:你在云记学了几年?  
      
    郭太运:我一共学了七年。后来有个师兄弟叫谢合彬,我叫他师兄。我们两个不想干了,也想发财(笑)。就想出来。掌柜的问我们:“你们想干点啥?”我说,那我们出来了再说吧,怎么着弄点本钱,还不是得干这个。掌柜的说:“那你们也别干别的,我给你们出本钱”。他给我们拿了一百令连丝纸(注:1令为500张全张纸)。他算股东,占60%。我们两个平分剩下的40%。  
      
    南都:为什么要以纸张入股?  
      
    郭太运:因为当时货物价格动荡非常厉害。今天是二十块一令纸,明天它就变成三十。折算成钱的话大概得有几百块现洋。所以纸张入股,别管价格如何变动,我们仍然用纸来还清。我当时还买了二十多套旧版,又自己刻了一部分新版。这是关键!比如《五子登科》、《马上鞭》。这些年画大家都要买,市场大。  
      
    南都:做学徒出来,终于自己能开店,这算是非常圆满了。  
      
    郭太运:干了两年以后,我们就把股本和钱还他了。我们两个又用赚的钱合伙干。谢合彬现在也没有了,他比我大六七岁,死了很多年了。我们还了掌柜的钱以后,又一起干了一年,然后我就开始自己干。这是解放前。我当时的店叫“泰胜”,就一间门面,咱们就印得活儿好一点,价钱比别人便宜一点。当时做年画很赚钱。如果干两三个月,抵成粮食,够全家七口人吃一年。所以干这一行,有许多外行想往里面挤。但其实光这个版他就没办法刻。     
      
    武的贴大门,文的贴内屋   
       
    朱仙镇年画是从书本印刷演变过来的,所以没有过渡色,都是整块颜色。 
   
      
    南都:当时人们购买的年画都是什么样的?  
      
    郭太运:木版年画按照尺寸分六个规格。最大的有一米多长,叫“大毛”,次之的叫“二毛”,按这个顺序依次排列下来,尺寸有“中台”、“二边”、“连头”等。最小的几十厘米。这里面,“连头”是用来贴“断间门”(注:用来在一间大房子里分割房间的门)。“二边”用来贴单扇门,“大毛”、“二毛”用来贴双扇的大门。  
      
    南都:年画内容有什么讲究?  
          
    郭太运:年画分文武两大类,比如文的有《五子登科》、《福禄寿》,武的年画常出现“秦琼、敬德”,这二人衣着神态各异,威严庄重,形象上有《步下鞭》、《马上鞭》等不下二三十种。  
       
    内容为武将的年画只能用来贴大门,而不能用来贴屋门。比如说“大毛”尺寸的秦琼,就是供大户人家张贴在大门上。而凡是文的,都是用来贴内屋的门,比如《五子登科》、《福禄寿》、《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等。当时就算是穷人家,也可以提前贴上一张年画表示在过年,其实意思是躲债。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  
      
    南都:当时全国也有其他年画中心,朱仙镇的特点是什么?  
      
    郭太运:天津杨柳青是带有手绘,可以给人物画出红脸蛋,可以在画面上加过渡色。朱仙镇年画是从书本印刷演变过来的,所以没有过渡色,都是整块颜色。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人物不成比例,头大身子小。在绘画上,人物一般是六头身;而在年画上一般是三头身。为什么人们还能接受呢?因为人物的头小了不行。年画那么大,只印个鸡蛋那么大的头,大家不要。在年画上,虽然不成比例,但人们怎么看怎么顺眼。  
      
    南都:朱仙镇年画的样子、风格到底是怎么来的?  
      
    郭太运:传统年画完全是靠老样传下来的。比如说我这里有套《五子登科》的版,我借给你,你拿回去就可以再刻一套出来。有的时候,大店会对传下来的画面进行一些改动。比如说《五子登科》,袍子上哪块颜色不好看要改什么颜色,这个可以改,而别的不能改。年画起源于北宋,但画面流传的时候是否有改动,我们也不知道。  
      
    南都:年画这么普及,那“挂幌子”开卖这一天是什么情形?  
      
    郭太运:“挂幌子”这一天非常隆重。后边的作坊放假一天。鞭炮一放,红绣球就挂在了招牌上。年画摆满货架,还要杀猪宰羊宴请全店的人。十一月十五日之前,不管是安徽、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人,都来开封早早住下来等着来买年画,当时都叫“打花货”,并不说年画,没有这个词。  
      
    南都:为什么各地客商要买年画,还得提前来等着?  
      
    郭太运:因为一般头几天刚开始卖的叫“伏货”。所谓“伏货”就是自二月二以来做好长时间压在库房里的货。年画在库房里一压,过了夏天,颜色吃到纸里,看着活灵活现的,非常好看。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价钱比较合理。刚开始卖的时候,老板都是核价钱算出个初始卖价。他把颜料、人工、成本还有钱压了这么久的利息等等,核算出来个大致的卖价那第一天就按这个价钱卖。“打花货”的客商来看货、问价,都是按“刀”论价钱。小客商买十几刀,背着就走了。有的大客户还要装车、用船运,非常气派。  
       
    南都:过了这个时间怎样?  
      
    郭太运:如果老板晚上算账一看如果今年货卖特别快,第二天就涨价。这都看行情。如果接近年关,缺货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本来一块二毛现洋,转眼就变成两块。朱仙镇年画,当时要供应全国各地的客商,需求这么大,所以要求速度快。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印出来7400张。从大清早印到深夜。现在我们在开封博物馆现场印刷,卖木版年画。这里一整年的印量都没有“云记”两个月的印量多。  
      
    南都:当时开封在年画上旺盛到什么地步?  
       
    郭太运:当时开封这样规模的年画店大概有三四家,比如说“天福利”、“汇川”等,小家小户的作坊就太多了。不过小家小户的质量比不上大户,大作坊的木版好,调的颜色好,“领作”(注:即主要师傅,负责监制)在手艺上都是拔尖的。这只要印出来东西拿出来一看就不一样。
      
    旧社会就没有存版这一说在旧时候,版一旦老化就扔掉或者当柴火烧了,它没有存在的价值。旧社会没有存版这一说。

      
    南都:当年在作坊里,一张年画是怎样做出来的?  
      
    郭太运:我先和你说刻版。老话说“会推磨的就会推碾”,但在年画上不是那么回事。就算你会刻字,也不会刻这个年画的木版。  
      
    就说制备木板,要准备好三厘米厚双面刨光的梨木板子,涂上一层植物油,然后拿到火上烘烤,让油吸入版内。烘烤的时候要凭经验掌握好火候,然后用滚开水把浮油烫掉,再用刮刀将板面刮平。然后,用浆子把画稿反贴在板子上。贴好画稿的板子,晾干后搓去背面纸毛、线条就显现清晰,就可以按样雕刻了。  
      
    而我们这个刀法有几种:“窝刀”、“丁刀”、“跟刀”等等。紧贴线条边沿垂直下刀叫“伐”,靠外斜刻一刀叫“支”、顺势向上起刀叫“挑”,这时再沿着第一刀补刻一次叫“跟刀”。“丁刀”是敲着钉着,比较深。“窝刀”是圆弧形的刀。  
      
    刻年画的版,最重要的是脸部。如果脸刻得不出神采,这个版就不行。刻的眼必须有神,让它像活的一样,这才行。一张年画有几个颜色,刻板要刻几张版。比如说要九色,那就是刻九张版。其中黑色有两块版,一个线版,一个刻胡子、眼珠、帽子。红的是三个,丹红、木红、水红。另外有绿、青、金等颜色。“大毛”尺寸最大,很讲究,就得另外添一样胡墨色,专门用来印人物的胡子。  
      
    南都:现在有些艺人宣称自己的版是明清时的版,你怎么看?  
      
    郭太运:实际上我们这一行,版都没有太老的。天天印,版会消耗,越印越不行。版一老,就没法用,比如说木头会塌陷,人物印出来不清晰,就不能用,很快就扔了。现在有人为了招徕生意,说自己是明朝、清朝的版。我说那是胡说八道。我完全不能同意这个说法。在旧时候,版一旦老化就扔掉或者当柴火烧了,没有存在的价值。旧社会就没有存版这一说。这是在愚弄人,故弄玄虚。版是消耗品,留着也没用。单就版的实用价值来说,只能说版刻得好不好、人物刻得是否传神,细节是否和老样对得上。只要这些对了,就可以。所以,年画也没有真假这一说。     
      
    我有资历和技术,赶上了好时候   
      
    我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一个门神匠,只是我有这个资历和技术,又赶到现在这个时候了。
    
      
    南都:1949年之后年画发展的情况怎么样呢?  
      
    郭太运: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1953年之间,年画一直是压制着的。当时我们这一行都不行了。政府仍然让你开作坊,但是只要你的作坊裁纸,政府不管卖不卖,都要你把税先交了。你卖不掉,税又报了,这怎么办,哪有那么多钱?所以几乎都做不下去了。  
      
    南都:你自己的年画店如何?  
      
    郭太运:解放以后只能慢慢不干了啊。挣的钱慢慢都花在家里费用了,我结婚、生孩子,都花在家里的费用上了。我的版后来也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用车拉走,全毁完了。1961年政府出头组织了一个年画生产合作社,我就入了这个。当时政府的意图是完全创新,旧的一律不要。开会就是这样说的:“以新年画代替旧年画。”当时创作了一批所谓新年画,比如《大丰收》、《夫妻学习》、《支援前线》、《参军光荣》。这是当时河南大学一个美术系的教授创作的。结果版也刻出来了,也印出来了,没人要。  
      
    南都:为什么卖不出去?  郭太运:群众不认可!都说:“这能像门神爷吗?这能像灶爷吗?”没办法,不到三年,年画生产合作社不干了。当时连我在内,合作社里大概有一二十个人。我们这些人分流了。  
      
    1979年,开封又申请成立了一个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当时我已经分到了科技印刷厂,又把我调回了这个年画出版社,这已经是又一年之后了。文化部当时亲自批准成立这个出版社。上面给了个指导,说要“以胶印年画养木版年画”。也就是说以机械印刷,由新华书店发行。  
      
    我到了出版社,社里什么都没有。河南大学不知怎么存有一些旧版,我们借了出来,整理了一下,但是仍然不管用。我又去上海、南京、北京、朱仙镇,只要知道哪个地方有年画,我就过去把样弄回来,然后拍照、重新雕刻。  
      
    南都:可是这中间一下跨了十几年,中间是什么情况?  
      
    郭太运:空白。年画生产合作社结束没多久,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开始两年后,全开封的木版都拉到一起,在北书店街上摞得跟小山一样,倒上汽油全部点火烧了。整个开封的版都烧完了。烧的时间可不短。木板都是梨木,很结实!反正都是那个时候烧的。  
      
    南都:其他时间、地点被毁的版有没有办法估计?  
      
    郭太运:那就更不知道了。要这么说,“云记”的版更多,都不知道去哪儿了,很可能他们自己在家就毁掉了。这让人翻出来不行啊,这在当时算迷信品,谁也不敢藏。  
      
    南都:“云记”的老板刘子云后来怎样?  
       
    郭太运:1949年解放以后,大概是把他弄到了哪个乡里。他的版下落就不知道了,估计都毁了。他是地主兼资本家,更不敢存。房子、店面、地肯定都充公了,具体我也不清楚了。不过他受罪倒不是很大,因为他的罪名就是“剥削”,“财产大”。虽然有点地,但没什么大罪恶,不像恶霸地主什么的。  
      
    南都:你本人受冲击了没有?  
      
    郭太运:第一次从年画生产合作社分流的时候,我分去抓街道的织袋厂。后来被打倒了,就不能当厂长了。厂里有两三个职工家里困难,我给他们涨了点工资,这就说我走资本主义道路。  
      
    不过虽然是被打倒对象,但受冲击倒不很大。反正也不拘留什么的。当时连我有三个批斗对象,一到批斗的时候,居委会就通知一声:“今天开你的会啊。”牌子就在区政府会议室放着,到时候你自己拿着牌子往脖子上一挂,往前面一站。有时候另外两个陪我挨斗,有时候我陪他们。那个时代就那样,我心里说你们随便斗吧,无所谓了。  
      
    这都是时代,我就赶上“文革”这个时候了。现在别人说我“年画专家”、“国家级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给我认可,但其实我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一个门神匠,只是我有这个资历和技术,又赶到现在这个时候了。  
      
    南都:1983年成立年画出版社后,你做什么?  
      
    郭太运:在年画出版社,我是古版研究室的主任。我收集了七八十套版,都是1982年之后刻的版。我们从全国征稿,社里的人审批样品。如果用了就给人稿费,我只参加评样。当时在河北、开封、洛阳三个地方印刷胶印年画,走新华书店发行渠道,发行量非常大。在这个出版社一共干了11年,然后因为河南有五个出版社,我们当时非常赚钱。但是因为和郑州美术出版社业务冲突,竞争得厉害,我们被撤掉了。  
      
    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具体上面为什么又开始重视年画,以及为什么申请、批准成立的。同样,“以胶版年画养木版年画”这个方针也不知道是谁确定的。  
       
    南都:看介绍说你在开封大众电影院退休,这是怎么回事?  
     
    郭太运:这事都没法提。1983年批下来开办年画出版社,他们让我过去。而我当时已经被分配在科技印刷厂,厂里死活不放人,于是只能借调到年画出版社,结果这一借调就是十多年,等我该退休了,科技印刷厂已经早就倒闭了。年画出版社撤掉了,我的原单位科技印刷厂也不存在了,文化局就把我们再分流,分流到电影院五个人,本来我应该调去电影院就退休,但电影院的经理不同意我退,还要让我干活。我也不愿意,就又领了几个其他地方来的闲人刷红纸。结果一直到69岁我才退休。    
       
    年画最终会自己默默消失    
      
    我认为它只能最终自己默默消失,以文字、录像、实物的形式放在博物馆里,成为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南都:什么时候你的年画手艺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郭太运:2002年是冯骥才来开封,在东京大饭店开了好几天的会。他说我是年画泰斗,说我们现在要起步,把民间的艺术发扬保存下来,年画在群众中影响非常大,是重头戏。在这之前,没有人重视。当时的年画出版社已经几乎不再印木版年画。其实群众都是跟着国家的,以前说它是迷信品、四旧,现在说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它就又起来了。后来我评上国家级传承人以后,国家也给我发钱。但其实我对这个无所谓,本来我就是穷人出身,只要有饭吃就行。  
      
    南都:近几年,你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出访,有什么感想吗?  
      
    郭太运:最近几年我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还有美国。但是美国人不喜欢,只有在美国的台湾人很欢迎。从美国回来后,我就哪儿都不去了。  
      
    南都:你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郭太运:2011年1月份我去北京开会,向文化部副部长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说:“现在木版年画是受到人们关注了,根据现在目前的情况,无论送礼、纪念品、收藏,人们都很欢迎。而若干年以后——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而是更久的将来之后,人们喜欢的年画都有了,就连送礼都觉得太俗了,那么年画的最后归宿是什么?”这是我现在作为国家级传承人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市场饱和以后怎么办?  
      
    南都:这个问题有答案了吗?  
      
    郭太运:我想了又想。过去几百年里,年画能生存下来那是因为人人都需要,年年都得换,老话说“年画三日新”就是这个意思,过了三天,风刮雨淋,印得再好的年画也不行了。而现在人们都以收藏为主,买回去锁在箱子里。这个味道已经变了。在将来,这个市场只会越来越小。  
      
    有人说那你们创新吧。有人建议我创作一幅福娃,而我觉得这就不伦不类。我也考虑过做一套《红楼梦》的木版年画出来。但这不就和当年的连环画一样吗?谁会要这个?这是不可能的。它再也等不来像以往那样热火,一个作坊里几十上百人的那一天。  
      
    另外,就算人们真的重新开始贴年画,木版印刷也比不上德国海德堡的四色胶印机,那又快又好看。技术始终是在发展的,它只会继续向前走。          南都:有媒体对现在朱仙镇年画的衰落做了报道,主要问题有画面错误、技法错误,制作粗劣,名声和售价齐跌等等。现在朱仙镇的年画水平如何?         郭太运:我现在轻易不去朱仙镇,去了就不受欢迎”。有一次我陪冯骥才去朱仙镇,对方说你怎么成天不来朱仙镇。我说:“来了就不受欢迎”,他说你来这儿怎么可能不受欢迎,我说:“我一看你们都是毛病,没有对的。”所以我不受欢迎。  
      
    南都:但你自己也有传人,这能不能解决问题?  
       
    郭太运:是的,我现在有三个关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收徒时还举行了政府主持的收徒仪式。但是年画的归宿不是这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事。这个问题考虑到最后,我认为它只能最终自己默默消失,以文字、录像、实物的形式放在博物馆里,成为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开封年画在历史上的盛况,它再也等不来了。【原标题:郭太运:年画是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晶 2012-1-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