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收藏留住濃濃年味
臘八一過,新春佳節的腳步便越來越近,家家戶戶張貼年畫曾經是春節期間最應景的事兒。近些年來,年畫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此同時,隨著年畫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已經成為收藏領域別具特色的收藏品,並成為收藏界日漸看好的“潛力股”。
年畫的起源和發展
年畫,俗稱“喜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逢歲末,中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祝願新的一年吉祥喜慶、驅凶消災。年畫因每年年底更換,或張貼后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歷史跨越千年,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年畫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題材豐富、線條單純、色彩鮮明、雅俗共賞,千百年來,已成為我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發展。如今,它又成為頗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收藏品。
據記載,早在漢代民間已有人在門上貼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年畫作坊逐漸出現。早期木版年畫大多是佛像和神像,后來,民間爭相效仿,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宋代年畫一般是木版印線、人工涂色,色彩比較鮮艷,到了明末,木版彩色套印技術逐漸成熟,年畫得以迅速發展。從元、明一直到清末民初,全國出現了很多印制年畫的雕版印刷場所,或印刷書籍的插圖、或印刷張挂的畫片,以及神像、紙馬等,由此形成了木版年畫的一個又一個高潮,木版年畫步入尋常百姓家,作坊遍及南北各地。新中國建立后,古老的年畫又煥發青春,一大批著名畫家積極參與,創作了很多時代氣息濃厚的新年畫。這一時期的年畫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年畫的題材更廣泛,增加了如英雄人物、祖國建設、壯麗山河、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學知識、歷史人物等,出現了很多思想上、藝術上堪稱一流的優秀年畫作品。
民間年畫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后印刷。每張年畫都要刻版五到十塊。總之,中國民間年畫的傳統特點是:內容吉利,主題突出,色彩鮮艷。20世紀初,低成本、高效率的現代印刷技術橫掃印刷業,傳統的木版年畫逐漸被現代印刷年畫所替代。20世紀60年代,中國內地年畫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為舊風俗的代表而遭到毀滅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逐漸退出城市市場。
中國“年畫四大家”
自古以來,木版年畫的印刷出版都是由民間出資完成的,家族式的年畫印刷,使這門技藝綿延幾百年而不間斷。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四川綿竹、陝西鳳翔、廣東佛山、安徽阜陽、福建漳州與泉州等地等都是享譽全國的著名年畫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最著名的四大民間木版年畫產地,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的,工藝精美。一幅畫一般可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蘇州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代表作品有《春牛圖》、《老鼠嫁女圖》、《百鳥圖》等。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幾朝。楊柳青年畫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還有仕女畫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染成,別具一格。楊柳青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其代表作品有《荷亭消夏》、《富壽平安》等。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年畫的特點是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其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連年有余》等。
四川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構圖講求對稱、完整、層次分明﹔設色單純、艷麗,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練、流暢,疏密有致。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墨線版印出人物輪廓之后,余下的都由畫師著色而成。代表作品有《迎春圖》、《二十四孝圖》等。
收藏門檻低 入手正當時
在日本與中國年畫同屬於版畫作品的“浮世繪”,早已廣泛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追捧。相對而言,中國年畫的市場行情還遠沒有達到“浮世繪”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年畫的價值提升是遲早的事。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起,國外就有人開始對中國年畫的收藏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國外的畫廊很早就來內地收集中國歷代年畫。隨著市場對年畫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認可,其身價扶搖直上。在拍賣會上,年畫《壽星圖》身價達到7萬元,《三星圖》達到12萬元。
從這些高成交價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年畫,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年畫因其市場價格還處於低位,逐漸受到普通藏家的青睞。根據年畫自身的特點,年畫收藏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老木版年畫。因其存量稀少、藝術含量較高而被國內外收藏家一致看好。明末清初的年畫現在已是鳳毛麟角,屬稀世珍品。清末民初的年畫雖然偶爾還能看到,但售價也已不低。目前在收藏品交易市場上,如《老鼠嫁女圖》、《壽星圖》等民國初期的老木版年畫一張價格就在500元以上,而清代的每張可達1000-3000元,更早期的老年畫,則已成為“可與中國明清珍本繡像插圖相媲美”的藝術珍品了,其市場參考價動輒上萬元以上,至於像明代陳老蓮等大畫家所畫的年畫作品至今尚未在收藏市場露過面,其價值真是不可估量。
二是新年畫。指新中國成立以后發行的年畫,其中尤其是1949-1966年“文革”運動爆發前這段時期的年畫作品價值較高。新年畫涉及范圍廣,深入百姓生活。許多大師級的畫家,如古元、李可染、石魯、張仃、賀友直等當年都參與了大量的年畫創作,這一時期的年畫在藝術水平上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如丁漁繪制的《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賀友直繪制的《小二黑結婚》等。這些新年畫的存量也很少了,而名家繪制且發行量少的則可達到上千元一張。
三是“文革”年畫。“文革”時期,歷代留下的老木版年畫,都被當做“封資修”損毀了。“紅彤彤”的宣傳畫全面取代了傳統的年畫,當時新年的門聯大多是一些毛主席詩詞手跡,而畫面的內容大都是描繪“文革”時期各行各業人們的工作、生活風貌,這些宣傳畫下面有的就直接標注著“年畫”兩字。與老木版年畫相比,“文革”年畫問世的時間相對較晚,雖說“文革”運動結束后,這類政治性較強的宣傳年畫大部分也處理了,但相對而言其存世量還稍多一些,目前市場價為50-100元一張,而有些“文革”味特濃的可達到三五百元一張。
去偽存真有竅門
隨著近年來木版年畫的價值不斷提升,過去很少有贗品的木版年畫現在也出現了仿制品。個別不法商人採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所謂的“老木版年畫”,即用高新材料打印出電腦畫,再揉搓過水后當做古年畫蒙騙收藏愛好者。
其實,鑒別這種“新畫做舊”的方法也挺簡單,就是用手指在年畫邊框處輕輕揉搓,如果真的是古年畫,當時的印刷技術比較落后、色彩的附著度有限,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脫色現象,反之用激光、噴墨打印***做出的假年畫是不會出現這種脫色現象的。
老木版年畫是傳統工藝,以刀代筆,設色用天然顏料,水印有滲透感,比如像天津楊柳青年畫是用運河的水調和顏料,印出的色澤自然悅目,而仿印新品是用平面油墨印刷,無刀痕,顏料是油制工業品,過艷過亮﹔老木版年畫一般都用手工宣紙印刷,仿品大都用***制宣紙,這些也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商報記者 宋永春)【原标题:年畫收藏門檻低 入手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