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州城遗址与温县盟书

2014/2/18 11:07:34 点击数: 【字体:

州城遗址与温县盟书
盟书圭片 张保民 摄

    温县城北12公里处武德镇西张计村一带,有一处春秋时期的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400米,总面积约240万平方米。古城东南角尚有部分城墙残段,高10余米,系用黄土夯筑而成。据考证,此古城是古州县所在地,距今已有2500多年。

    州城在春秋时期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地方,《左传》和《史记》中都有关于“州城”的记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1982年在州城城墙外发掘出土了著名的“温县盟书”。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州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左传》等史籍记载,州城在西周初年分封给大司寇苏忿生,为古苏国12邑之一,由此推测州城在商代已有。苏国被狄人灭后,州城归周王室所有,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平定叔带之乱后,周襄王将温、原、州、邢等邑赏赐给晋文公,成为晋国的县邑。最初晋国封给大臣郤至,后归赵氏,不久改封给栾豹,后来晋国公卿争权斗争中栾氏被灭族,韩宣子、范宣子和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文子三人争夺州城,各不相让,最后被收做公邑。公元前539年,郑国大夫公孙段到晋国出差,受到晋景公的赏识,经韩宣子提议,把州县赐给了公孙段。四年后,公孙段卒,其子把州城还给了韩宣子,韩宣子鉴于先前为阻止赵文子得到州城,讲过一番漂亮话,此时也不便把州县收归己有,只好用州县去交换乐大心的原县(今济源市)。于是州县再一次落入异国大夫之手。但过了不久,韩宣子就名正言顺把州城纳入囊中,州城成为韩宣子长期居住的根据地。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宣子徙居州”,即指此城。韩宣子居住在州城有2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考古部门在州城东北角护城河外的盟誓台下,发掘了春秋盟书墨书圭片一万余片,盟书是用毛笔墨书在圭形石片上,圭片大致呈等腰三角形,文字由上而下,由右及左。盟书的主要意思是:参与会盟者要忠于晋国主公,胆敢异心叛乱者必被镇压灭亡。经考证这是韩宣子的儿子韩不信主持的卿士之间的会盟,确立了韩氏的宗主地位,时间是公元前491年1月16日。这就是轰动历史考古学界著名的“温县盟书”。“温县盟书”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古代盟誓制度、书法艺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实物资料。

    州县作为县治一直延续到1073年,存在了约2000年,不但是春秋战国以来比较重要的县邑,而且曾作为武德郡的郡城65年。战国末期,州城曾先后归属韩、赵、魏,几次易主后归入秦国版图,设置州县,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东魏天平元年(534)分河内郡置武德郡,郡城设在在州县,领平皋、温、怀、州四个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废平皋县入州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废武德郡,改州县为邢邱县;大业元年(605),改邢邱县为安昌县;606年,废怀县入安昌县。唐武德三年(620)改安昌县为武德县;宋熙宁六年(1073),废武德县,县域并入河内县,县城改为武德镇至今。□张保民 赵慧钦【原标题:州城遗址与温县盟书】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晚报 2012年7月9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神农山:神农尝百草 老子升仙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