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马宅,齐合盛,后边耷拉个小徐姓。”流传于古怀庆府民间的这句顺口溜,描述的就是丁兰故乡——水北关村古时候的经济大户和富裕大户。
古时候,水北关村的郭家、马家既均系封建权臣之家,又系生意大户;徐家是明代由南京迁来的药材商家。郭家、马家、徐家生意做遍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他们的连锁公司。这三家的宅地面积,要占全村的三分之二。
据水北关村人世代传说,在水北关村,丁兰巷(西巷)系古代张扬贤德、推崇善举,被上级赐名的街道,因为汉孝子丁兰就住在水北关村西巷街的西头。当时,丁兰一家在村中生活并不富裕,但丁兰爱老尊老的贤德善举,在父老乡亲中赢得了美誉,以致后来“丁兰刻木事亲”的典范事迹传遍乡邻,惊动朝廷,张扬全国,被世代崇尚。
在水北关村古代的村建布局中,丁兰巷(西巷)与东巷,错落交会于南北大街,二巷均有半公里长。丁兰巷中,除丁姓外,徐姓、郭姓、乔姓者居多。丁兰宅位于丁兰巷的西端,坐北面南,右依沁河大堤,左与徐宅相邻,中间隔有一条胡同,丁兰宅沿河堤与高大的禹王阁遥遥相望。
丁兰祠位于水北关村丁兰巷(西巷)的西头,与巷口顶端的白衣观音坛(堂)相邻(丁兰祠居观音堂右边)。丁兰祠西依沁河大堤,祠街门面东,与徐宅相隔有一条5米宽、20多米长的胡同(古时候能过去铁轮马车)。(见丁兰祠方位图)
据村民麻金海(生于1919年)、乔廷同(生于1927年11月)、乔会良(生于1927年6月)等几位老者介绍:丁兰祠坐北面南,东出门,为一进院的普通中式古建院。丁兰祠堂屋(上房),为三间一过道(三丈六尺宽),一丈八尺进深,四尺五撤檐,混砖木架结构。堂屋前檐高九尺,前墙为隔扇式门窗,正门四扇隔扇;房顶为灰色筒瓦盖垄,五脊高兽头。堂屋前左右设天井。西厢三间卷棚式配房,一丈进深,三尺撤檐,隔扇门窗,房顶无脊,弧形曲线坡顶,灰色筒瓦盖垄。东厢为两间敞棚,合瓦盖顶。宅院内丈余宽,砖铺地。丁兰祠世代多为一些贫寒户避难讨生借住看护。
丁兰祠初建年代无考,到了晚清、民国年间,一位名叫王长青的佃户,连同其上两代都曾在丁兰祠中借住讨生。直到1938年冬,日本鬼子占领沁阳以后,有汉奸向驻扎在水北关村的日本鬼子密告,说经常发现有共产党在丁兰祠内聚集开会,并陪同日本便衣特务暗中窥察。一天夜里,汉奸引领日本鬼子到丁兰祠抓人,八路军太行四分区敌后武工队的人闻讯后迅速撤离。次日,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将汉孝子丁兰祠拆毁,梁檩木材全部装上卡车,运往沁阳城日本军营,用于做饭取暖用,王长青从此下落不明。
丁兰祠被日本侵略者毁了,乡亲们心中怒火不息,废墟上不时有人偷偷挂出红布条,以示祭奠和抗议。至今,民间自建的“观音堂”内,还常有人为汉孝子丁兰点燃香火,焚烧纸钱,祭奠先贤,传承着文明。(四)乔子元【原标题:丁兰及其孝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