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被遮蔽的画家与被忽略的传承(3)

2013/11/8 16:35:29 点击数: 【字体:

  萧海春:我总觉得这么一个大艺术家,那些搞文化的人需要的时候把他们拿出来搞一搞,平时就不去理会。

  顾村言:郎老师,你提出把当代国画分为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又特别关注传统型和传统型画家的命运。能解释一下您的看法吗?

  郎绍君:这种分类主要是出于叙述的需要,只有相对的界限与标准。在实践方面,这种分型是鉴于当代中国画的多元趋势,使传统中国画受到了空前挤压,需要采取一种呵护性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笔墨语言和相应形式风格的传承。传统型中国画,不是固守古法古风,不求新变,而是要求在传统的根基上变,依照中国画自身的观念与形式体系推进与发展,这可借用太史公说的“通古今之变”来说明。

  20世纪前半叶,传统型画家占主流,最大的传统画家聚居地则是上海和上海附近地区。吴昌硕、陆恢、倪田、黄宾虹、萧俊贤、王一亭、冯超然、吴湖帆、贺天健、刘海粟、潘天寿、张大千、钱瘦铁、郑午昌、张大壮、张石园、吴琴木、关良、江寒汀、陆俨少、来楚生、陆抑非、唐云、谢稚柳、应野平、谢之光、朱屺瞻等等。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印的五卷本《海上绘画全集》,集中展示了清末民国海上画家大致的面貌。上海的史论家也写了不少关于海派的文章。但总的看,这一大批老画家的艺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原因之一,是上海在上世纪50年代后没有美术学院,这些老画家无处施展其才能;二是他们大都进入了画院,但画院不能招学生,除了个别人与个别时段外,基本没有让他们收弟子、带学生,后继乏人。三是,解放后实行户籍制,人才无法自由流动,上海失去了吸纳周边地区画家的优势。浙江美院从上海挖走了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等传统画家,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作用。这使得当代浙江传统型画家的队伍,整体上比上海还要强势一些。

  萧海春: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唐云是有才气的,但是他中后期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很失望的。

  郎绍君:唐云是有才气。早中年即在上世纪40-60年代的作品很出色,很有特点。他担任美协和画院的负责工作后,精力没集中在画上,晚年应酬多,不如早中年作品好。这一点,他自己是承认的。

  萧海春:另外一点,他是出于感恩的心态,觉得上面对他很好,拼命地去改造,把自己的才情浪费掉了。

  郎绍君:许多老画家有这种情况。但也因人而异。陆俨少晚年也有不少应酬画,但也有一些很精彩、足以显示其艺术高峰期水准的册页和手卷等。

  萧海春:陆俨少有那个底蕴,因为他有很多东西压在那里,出来的那段时间很短,所以他下面的储油量就很丰富。当时还有一个现象是,很多画家都画过连环画。

  郎绍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环画是画坛大老。画画连环画,对处理人物群像、动态、环境和场面绝对有好处。但是画连环画多了,容易养成过多细节叙述的习惯,再也回不到国画那种一以当十的简括。

  萧海春:对,一看他的画就知道他是画连环画出来的。贺友直他说过,“我不画国画,我就画连环画”。他知道传统国画不容易。但贺友直厉害啊。我以前学画画的时候看《山乡巨变》,我就说他的线条真的很厉害,他画的人物在那个场景里面变来变去,他那个导演本领太大了。

  郎绍君:是啊,他变幻结构的能力、画人物情态的能力,真是太强了。那个亭面糊喝醉了酒回去走在山路上的样子,现在还记得。

  萧海春:他是人物的造型取的好,一看脸型就知道他是谁,这是贺友直厉害的地方。

  顾村言:上海当时真是连环画的高峰期——那么多一流的画家都在这里。

  郎绍君:50年代初,陆俨少画过十一本连环画。他是为了生存,上了三个月的连环画速成班,就成了连环画家。

  萧海春:陆俨少还画过《牛虻》——他的勾线、线条和别的连环画家不一样,《牛虻》那本书我小时就看的,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中国画的传承

  萧海春:郎先生,我觉得除了一些画家被遮蔽,中国画的传承,也是被遮蔽了。

  顾村言:书画传承的教育,一个是现代学院教育,另一个是传统的师徒相承式的教育。

  郎绍君:传统的中国画传承,如潘天寿说的是“师徒加自学”。在废除科举以后,引进西式学校教育,称为“新学”。又有一批批的留学生,到海外学习绘画、雕塑。20世纪前期的几所国立美专,大多是西画家所主持。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樑、汪亚尘、唐一禾等等,都是留过或游过学的。整个20世纪主导中国画教育的已经不是师徒相承,而是学校教育。而学校基本上是西画家在主持。吴冠中说,他就读的杭州艺专像是“巴黎美术学院的分校”。教师多是留法的,课程也学法国、图书多法文画册,学校专门有代表派驻法国。一周只有两个下午学中国画,每正上午都是西画课。

  萧海春:全盘西化了。

  郎绍君:至少大部分西化。学中国画学生也少,国画的主任教授只有潘天寿一个人,有意思的是,他有一个助手,也是学西画的。徐悲鸿主持的中大艺术系和北平艺专,是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传统国画家少,也没有地位。上世纪50年代后,我们学苏联的一套,还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应该说,以西画改造中国画,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对提升人物画的能力作出了贡献。但对于山水花鸟画助力不大。最要命的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力,看不懂中国画,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国画传承的断代性后果。

  萧海春:那种观念带回来了,就很难再改变了。

  郎绍君:西画家强调写生,这有益,但不要临摹或淡化临摹,学生不能理解并把握中国画的笔墨。黄宾虹、金城、陈师曾、潘天寿等传统画家,都主张坚持传统路径,先临摹,后写生,先熟悉和学会中国画的一套程式——这套程式其实也是变化无穷的。

  萧海春:他们那时是把师傅带徒弟看成是宗派。

  郎绍君:对,意思就是说萧海春的学生就听萧海春的,不听领导的。

  萧海春:所以为什么不能让画院老先生直接带学生?

  顾村言: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美院的老师有多少是真正能拿得起毛笔的?

  郎绍君:总的来说,现在各个学校都算是很重视学传统,学生很多,也出现了一批有才华的画家。改革开放和新媒体为学习传统提供了很多资源,画家很自由,经济独立,人格与思想也逐渐独立,艺术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变。这都应该充分肯定。

  萧海春:这个是无法否认的。我记得在改革开放前,如果要办一个个展,是需要多层审查,什么政治背景、作品内容等都弄清楚了才准你办这个个展。

  顾村言:刚才谈到传承,您觉得中国画现在怎么样能更好地传承?

  郎绍君:简单说,中国画的传承,要重视临摹,本科生头两年都要以临摹为主,然后再穿插一定的写生。

  顾村言:现在很多美院的学生都是以素描、水粉等成绩进入的,文化基础也有些问题。

  萧海春:临摹是非常重要,但有一个问题不要忽视,素描的能力有和没有是不一样的,这个是造型的基础。当然你如果再要进入中国画的学习,还是从临摹开始的。

  顾村言:是的。再说到画家群体,目前画画的人是史无前例的多,有很多画家群体,据说北京的画家都有十万多人了,很多读不进书的都来搞画画,这种风气不好。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年11月04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