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性来源有二:一支出自春秋时的楚国,先以官为氏,后省文形成;一支出自战国时的封邑,系以地为氏。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名叫亹(wěi),任蓝县(在今湖北荆门县东)尹,又称蓝尹亹。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破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昭王仓皇出逃,拟往随国(在今湖北随县南)避难,行至成臼河,见到亹的船在那里,便要求用船渡河。亹指责楚昭王不该丢弃国都,不让他用船。吴军撤退后,楚昭王回国,准备杀亹,经令尹子西劝说而止,并重新任用亹。蓝尹亹的子孙以他的官职为姓氏,称为蓝尹氏(见郑樵《通志·氏族略》),后省“尹”为蓝氏。
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田君,盖子向之故邑也。”子向的子孙以地为氏,形成又一支蓝氏。引文中的“梁惠王”即魏惠王,是战国时魏国国君;“梁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67年;“蓝田”,县名,战国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置,治所在今陕西蓝田县西灞河西岸,北周建德二年(573年)移治今陕西蓝田县址。于此可知,战国时期形成的蓝氏,出自今陕西蓝田。
另据《蓝氏族谱序》载:“恭惟吾蓝氏一族,源远流长,乃出自炎帝神农八代裔孙榆罔之后,有曰昌奇者,据家谱流传所载,因帝榆罔赐贡绣蓝一株,且受封河南固始,汝南郡遂以蓝而姓焉。”此说未见姓氏古籍记载,可供参考。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说:“蓝氏望出中山。《战国策》中山太守蓝诸。”又说:“今望出东莞、汝南也。”这说明,战国时蓝氏有一支迁至今河北北部,至汉代在中山郡(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形成望族;到了宋代,东莞(今属广东)、汝南(今属河南)蓝氏分别发展成为大族。据五华《蓝氏族谱》记载,闽、粤蓝氏系出汝南。唐代有蓝明德,曾任扬州节度使,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避处择居,自汝南迁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传14世有蓝万福,于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迁句容(今属江苏),有4子:吉甫、吉亨、吉利、吉庆。蓝吉甫因避金兵,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移居福建福清县五福乡,是为蓝氏入闽始祖。蓝吉甫的子孙,分布于福建汀州、漳州、上杭等地,后又分出广东大埔、梅州、兴宁、五华、潮州等支派。按此说,蓝氏入粤在元代以后。其实,据史书记载,宋代以前今广东已有蓝氏。此外,元代安徽有蓝氏,还有江西人蓝光入闽;明代山东、浙江、四川等地有蓝氏;清代云南有蓝氏。蓝氏入台湾,始于清初,第一人是福建漳州人蓝凤,居台南;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有广东人蓝溢海入台;此后,蓝氏入台人数不断增多,发展至今,为台湾第61大姓。从清末开始,蓝氏陆续有人到海外谋生,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五代南唐沉汾《续仙传》写有唐末逸士蓝采和,说他常穿破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乞闹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因此,民间称他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五代南汉末有蓝继宗,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归宋后历事四朝,曾任宣庆使、邕州观察使等职,以谦谨自持著称。宋代还有程乡(今广东梅州)人蓝奎,家贫好学,后第进士、官博士,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明初有大将军蓝玉,定远(今属安徽)人,多次领兵打击元朝的残余军事力量,封凉国公。他恃功骄横,多蓄庄奴假子,夺占民田,所为多不法,后以谋反罪被明太祖所杀,牵连致死者达15000人,称为“蓝获”。明代,蓝氏还出了两个农民起义首领:一个是正德年间四川东北部农民起义首领蓝廷瑞,曾有众十余万人;一个是嘉靖、隆庆年间广东东部农民起义首领蓝一清,曾有众数万人。明末清初有画家蓝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山水,兼工人物、花鸟、兰竹,人称“浙派殿军”。其子蓝孟,孙蓝深、蓝涛,均以画名。清代,漳浦(今属福建)蓝氏涌现出几位名将。蓝理,“力举八百斤,足追奔马”,康熙年间从施琅攻台湾,拖肠血战,以首功加左都督,累官福建提督;蓝廷珍,以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蓝鼎元,佐从兄蓝廷珍讨朱一贵于台湾,事后着《平台纪略》,雍正时任普宁知县。此外,清代还有书画家、篆刻家蓝涟,山水画家蓝洄。近现代有教授蓝公武,早年留学日本和德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蓝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2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分布较广,以广西、广东居多,这2省区蓝姓约占汉族蓝姓人口的86%。蓝姓不仅是汉族常见姓,而且在壮、畲、回、满、瑶等民族中也有蓝姓。
此外,福建、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蓝氏,与何氏建立有联宗组织,原因是福建漳州平和地区的何、蓝二姓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并传到了台湾和东南亚。据台湾何兆钦先生考证,唐代何氏入闽鼻祖安抚尊王何衍公17世孙何添河,为漳州平和何氏始祖,他娶蓝家养女盘氏为妻,生3子:京保、彦保、彦章。何彦章过继给蓝家,传下了蓝家的宗脉,历时已20多代,故闽、台的何姓和蓝姓彼此称“亲同”,互不通婚。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