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姓出自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楚威王熊商(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卓。卓的后代有个叫“滑”的人,在楚国任大夫,以先人的名字为姓氏,姓卓,称卓滑。这就是《战国策》所说卓姓为“楚大夫卓滑之后”。因楚国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胡卓姓祖根在今湖北。
战国时期,卓姓族人已有迁至今河北省境者。战国、秦、汉间有大商人卓氏,其祖先为赵国人,秦破赵时被迁到蜀,居于临邛(今四川邛崃),冶铁成为巨富,有家僮千人。西汉时,临邛有卓王孙,也是个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善鼓琴,丧夫后寡居在家。辞赋家、成都(今属四川)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与司马相如一同逃往成都。因司马相如家贫,不久,他们又同返临邛,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和佣保杂作。卓王孙深以为耻,分财产给他们,使回成都。他们的故事流行民间,旧小说、戏曲曾取为题材。
西汉末有卓茂,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平帝时任密县令,王莽秉政时任京部丞,后因病免职归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被任为太傅,封褒德侯。他和鲁恭都以循吏(旧谓遵理守法的官吏)见称,因之诗文中以卓、鲁合称,作为能吏的典型。他的长子卓戎,官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官大司农,封汛乡侯。卓崇的儿子卓棽、孙卓欣等皆袭封为侯。这说明东汉时期南阳卓氏为名门望族。三国时吴国有卓恕,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曾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作客,可见当时江、浙一带已有卓氏。
据崇正同人系谱“卓氏”条载:“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今广东)有卓*者,为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县南)刺史,后因家焉。”由此推知,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中原卓氏开始迁入福建,后又有部分人移居广东。宋代,卓氏称盛于福建,主要分布于莆田、福清、永春等地。此外,唐代有卓英璘,为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说卓氏“望出南阳、西河”。南阳卓氏已如前述。西河郡系唐天宝、至德间改汾州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这说明在唐、宋以前,卓氏还分布于今陕西、山西一带,而且在山西形成望族。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建人卓飞虎移居台湾凤山县开垦、练武,为卓氏入台之祖。自干隆年间开始,卓氏入台人数逐渐增多。此后,闽、粤、台卓氏有部分人到海外谋生,侨居于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卓姓名人除上述者外,南宋有莆田人卓得庆,景炎中任古文殿修撰户部尚书,元兵逼城时与其二子死于难,被称为“忠孝父子”。明代有瑞安(今属浙江)人卓敬,洪武进士,为给事中,遇事敢言,曾密疏请徙燕王朱棣于南昌,事不行,燕王即位(即明成祖)后,不屈被杀,但明成祖叹息道:“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明代还有词人卓人月,画家卓小仙、卓迪。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
卓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25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5%,分布很广,以四川、福建、广东居多,这3省卓姓约占全国汉族卓姓人口的66%;在台湾为第68大姓。卓姓不仅是汉族常见姓,而且在台湾土著、黎族中也有卓姓。
此外,在广东、台湾、东南亚地区及香港,都有韩、何、卓、韦、蓝5姓联宗组织。据旅泰华侨蓝东海先生考证,卓、韦二姓联宗,起源于韩姓,分支于广东,其祖先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后裔。韩信被吕后所斩,西汉丞相萧和为保全其血脉,曾密派蒯彻把韩信的两个儿子藏匿粤中,为了安全,改名换姓,将“韩”字分拆为二,一为卓姓,一为韦姓,子孙一直沿用至今。作者:谢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