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重弹依然受欢迎
在杨玘屯,尽管泥咕咕整体上不太兴旺,但现有的艺人水平很高,泥塑给他们带来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不单宋庆春、宋楷占等人的新尝试很受欢迎,味道纯正的传统泥咕咕其实更受追捧。
这几年传统文化热潮涌动,浚县泥咕咕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很多人刚一接触,马上就被泥咕咕灵动传神的艺术风格吸引。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杨玘屯泥咕咕特有的神韵,是古拙质朴中闪烁的灵性。很多人认为,新类型的泥塑,不管怎么变异,如果没有了这种积淀上千年才形成的神韵,那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著名老艺人王蓝田的作品一直畅销不衰,他家所有的泥塑都上色,都能吹响,尽力保留最纯正的传统味道。当然,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形式的东西,而是他家的作品形象生动、夸张简洁,不求形似而神采毕现,有着能代表泥咕咕传统的灵动和神韵。如今85岁的王蓝田仍然每天捏泥咕咕,对于他来说,这不只是生计,更是快乐和兴趣。为了生计,杨玘屯人将泥咕咕传承千年,但不只为生计,杨玘屯才积淀了至今能征服众人的魅力。
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中,村里手艺较为出色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30多岁的熊学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捏的泥咕咕传统味道很足。前些年泥咕咕销路不畅,他到砖窑上给人开砖机,偶尔有人找上门要的时候,捏几个玩玩。这几年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捏泥咕咕上,“做的东西在家搁不住,都买走了。浚县泥咕咕宣传出去了。”熊学祥说,他从2006年春节开始专业在家捏泥咕咕,除了在庙会上卖,平时也有人要。2007年春节前两个月,他主要做礼品类,每套一二百元,没到春节就全部销出去了。
这几年,浚县庙会越来越红火。2004年4月,这个古庙会被财政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浚县人对庙会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每年的社火热闹非常。我们在大山下巧遇北杨玘屯会首熊文岭先生,热心的他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据他介绍,从他记事,村里就起会,这个村很大,整个村分五个会,东杨玘屯两个,西杨玘屯两个,北杨玘屯一个,从老辈传下来都是这样。到正月十五上山闹社火时,整个村一起上,算一个村;下了会各是各,相互竞争,每年都要分个名次出来。
北杨玘屯起的是武术会,村里有习武的传统,几乎每家都有人练武,代代相传,代代都有高手。平时每天晚上大家凑在一起打几趟拳,上庙会的时候,玩的都是真刀真枪。
为了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熊文岭专门召集了一场排练。那晚8时许,骤然响起的锣鼓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老“队(生产队)部”前的场地,很快围满了大人小孩。热了场子,十多位农民轮番操练起来,很快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杨玘屯流连了几天,村民们的绝活让我们惊奇赞叹,深深沉醉。村民对往事的诉说,让我们知道,泥咕咕可以做得极简单,搓几下就成;也可以做得很复杂,精工细作;可以是小孩子的玩具,也可以是富贵人家珍藏的艺术品。善于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化是一种坚守。泥咕咕所具有的韧性,或许是它能够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内在原因。
近些年,在有些人看来,泥咕咕是生机萌发,在另一些人看来,它却是生存艰难。而它所具有的那种生存的韧性,让我们坚信,泥咕咕绝不是传统的残渣,而是深植传统的“老根”。民族文化如绵延数千年的连绵高山,只要有山在,泥咕咕就有源头活水;既然在无数次沧桑巨变中延续至今,它也必然可以在今天、在未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担任浚县泥塑艺术研究会会长的宋学海告诉我们,县里和村里计划将杨玘屯建成“原生态文化村”,准备在大伾山和杨玘屯之间建一个10米长、6米宽的大泥咕咕,里面塑瓦岗军群像和争夺黎阳仓的战斗场面,目前他们正收集史料,做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