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鹤壁

大宋南迁白娘子乔迁雷峰塔下

2013/4/16 18:33:43 点击数: 【字体:


大宋南迁白娘子乔迁雷峰塔下
 

图:随着大宋的南迁,原本发生在中原的“白蛇青蛇闹许仙”的传说,也由鹤壁的淇水传到杭州的西湖。图为鹤壁金山寺

    
    在今日河南大学东南、曹门外东北的三教堂南街上,有三间既不飞檐、也无走兽,和寻常民居并无二致的瓦房,房内正中供着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堂主固然圣明,但这儿并不是他们的老家。清初,因此处有三棵古槐树,人们借此暗指儒、佛、道融为一堂,在这儿建起煌煌堂庙,名曰“三教堂”。
 

  民国初年,这三棵古槐老犹健在。如今,唯新瓦房三间还诉说着民间藕断丝连般的怀念。

  清代的三教堂已成开封的残梦,如果不是新瓦房破西窗下立的三教堂新牌,就更没谁知道这儿曾是大文豪苏东坡“呜呼休哉(哎呀,好得很呀)”盛赞的宋代“三槐堂”——苏东坡的这篇《三槐堂铭》,就收在《古文观止》里。

  苏东坡不是阿谀之辈,他为什么“呜呼休哉”地说“王城(东京)之东,晋公(王祜,史籍中有误作王,墓志曰“祜”)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呢?

  王祜祖籍莘县,以文享名,先仕晋,后仕汉、周,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先为监察御史,后以兵部侍郎知制诰,举家迁居东京。969年,有人密告魏州(今河北大名)节度使符彦卿谋叛,赵匡胤就委任他权知大名府并调查真相,赵普也以相位相许意在除符。但王祜到大名后明察暗访,数月不得证言证据。在赵匡胤驿召面问时,他直言禀报,甚至直谏赵匡胤吸取后晋、后汉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赵匡胤听后没多说什么,就让王祜离京知襄州去了,升迁宰相当然就此落空。

  王祜赴襄州前,在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当不成宰相反而离京有点生气,一时说出“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人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这话也不能说不深含王祜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是无疑的。所以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说:“一个新王朝将要兴起,一定要有世代积德的臣子。重重施德却没有享受到善报,他的子孙就能与获致太平的皇帝共享天下大福。王祜文武忠孝,天下人都希望他担当宰相,但因刚毅正直不为时容,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担任真宗皇帝的宰相,在天下太平之际享受福禄荣耀18年,这就如同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那儿,明天来取是一个道理,可能取到也可能取不到。王祜修德修身,向上天索求报偿,他的子孙几十年后拿着契约的一半与对方校验,果然应了他所测定的天意‘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由是我知道天意果真是可以测定的呀!”

  苏东坡没有见过王祜、王旦,但见过王旦的儿子王素,他在仁宗一朝担任皇帝左右官职、在外地担当军事统帅30多年,尽管官位崇高,但与他的道德相比,这官位还是低了点。所以苏东坡问:难道“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王素的儿子王巩,是苏东坡的好朋友。苏东坡认为王巩继承了王氏家声,于是就写了《三槐堂铭》。

  在开封,三槐堂几近销声匿迹,但在苏南、浙北乃至海外,随赵构南渡的三槐堂后代枝繁叶茂,他们把开封孕育的三槐堂文化带到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美国电脑巨匠王安,就是三槐堂的后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2005-11-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