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鹤壁

“有山在而水自流——探访浚县泥咕咕系列”之二 古庙会“养”了泥咕咕

2013/4/16 17:08:08 点击数: 【字体:


    从瓦岗军时算起,浚县泥咕咕已传承了近1400年。这种民间的玩意儿,为什么能穿透千年的时光幕墙?无数的文明,往往因一次灾难、一个变故戛然而止,小小的泥咕咕为什么能经历千年风霜,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浚县大地上寻找答案。

  “浚县风俗很看重手艺人,有名的手艺人很受尊重。能人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跟他打招呼,三里五里的都认识。”

  浚县文化产业办的张俊生先生认为,当地民风与其他地方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手艺人并不很被人瞧得起。浚县则不同,这里的民间艺术氛围浓郁,人们都注重学手艺,泥咕咕等民间艺术因此得以世代相传。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总让人感觉还没说到根儿上。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走访了著名泥塑艺术家泥猴张先生。泥猴张本名张希和,原是浚县文化馆干部,因工作关系接触到泥咕咕,十分着迷,到杨玘屯拜师学艺,后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名头十分响亮,是杨玘屯之外唯一出名的泥塑艺人。

  泥猴张认为,泥咕咕十分讨孩子们的喜欢,能吹响,色彩斑斓,这是能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杨玘屯人深知这一点,“咕咕花,好回家”,是说色彩鲜艳、好看的咕咕,一会儿就卖完了;“咕咕花不响,立半晌”,这是说只好看还不中,还得能吹响,吹不响就不好卖。

  另外,这东西造价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一毛钱买一把,谁都买得起,打了也无所谓。还有就是原料、工具都简单,制作也简便,杨玘屯人到地里挖几锹土,回家和巴和巴就能捏,捏好了放在锅台上炕干,狗身上剪点毛,扎个笔上点彩,拿到市面上就能卖几个钱养家糊口。

  泥猴张的说法,很接近泥咕咕的原生态状况,但还是让人感觉不到位。

  后来到了杨玘屯,与那些世代以泥咕咕养家糊口的农民聊起来,我们再次询问泥咕咕传承悠久的原因,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简单明了、毫不含糊:“古庙会养了泥咕咕,没有浚县古庙会,泥咕咕早绝了!”仔细品味,此话似乎道出了泥咕咕传承千年的真正原因。

  有了古庙会,泥咕咕就有了大批量出售的机会,这样才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高手辈出。如果与生计无关,只是闲着没事时捏着玩,泥咕咕可能真的早就不存在了;如果不是有庙会这么大的市场,也不会出现一个以专业捏泥咕咕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从整个浚县说,正是因为有庙会这个平台,泥塑、石雕、木雕、布艺等民间艺术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古庙会肇始于“镇河大将军”

  今年农历正月十二下午,一场新雨过后,浚县 浮路上赶庙会的人仍络绎不绝,游玩的悠然从容,烧香的步履匆匆。

  对起名字这样的事,浚县人似乎很懒得动脑筋。南关外的村庄,就叫“南关外”,天宁寺下的村庄,就叫“寺下头”,按照如此思路,这条连接大伾山与浮丘山的路被叫做“浮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了。

  大伾山与浮丘山相距约1公里,都不高,海拔100多米,相对高度不过六七十米。正所谓“山不在高”,这两座山的古寺、古道观极多,共有3寺7观1书院,可以说儒道释三教齐全,现存石窟6处,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处,国家级保护文物就有五六处之多。在古代,浚县曾作为交通要冲两三千年,这些文物,可说是辉煌历史留下的遗产。

  两座山最早的文物,是大伾山上的大石佛。石佛在山东麓的天宁寺内,为弥勒佛,高22.7米,依山势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佛像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大佛的开凿年代目前没有定论,史籍的记载较早的说是后赵,较晚的说是北齐。即便是按照最晚的说法,这尊佛像也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弥勒佛像。研究者认为,这样规模的佛像,应该是高官,甚至皇家开凿的。

  大佛面向黄河故道的黎阳津,过去民间一向称之为“镇河大将军”,显然是为镇守桀骜不驯的黄河而开凿的。

  从北齐,经隋唐、五代、北宋,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内,这尊大佛都俯视着黎阳要津,北渡黄河的人们上了岸,首先仰望到的,就是大石佛。走到大伾山下,登上七十二台阶,方可进入天宁寺,然后瞻仰大弥勒佛的宏伟和肃穆。可以想象,这尊佛像在隋唐、北宋时代,其名声绝对不会小于今天的乐山大佛和龙门石窟。

  大伾山本来就是大禹治水到过的地方,被尊为“禹贡名山”,是儒教的圣山,再有了这座大佛,人们在这座山和邻近的浮丘山上,倾注了极大的建设热情。唐代开凿了千佛洞石窟及诸多摩崖石刻,宋代建起了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有观音岩,明清则兴建了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碧霞宫等,特别是浮丘山上的碧霞宫,极有号召力。在道教中,碧霞元君为保护妇女生产之神,其塑像侧常塑一抱婴儿之侍者,故也称之为送子娘娘。

  据《大伾山志》记载,大石佛开凿后,逐渐就有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形成庙会雏形。从时间上推算,瓦岗军的伤病员定居杨玘屯,也就是泥咕咕刚刚萌芽时,大石佛早已巍然挺立在黄河边,而古庙会也有了雏形。杨玘屯距离大佛只有两三里路,泥咕咕与庙会的结缘,很可能从那时就开始了。

  随后两山宗教建筑越来越多,浚县庙会的规模逐渐增大。特别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在浮丘山建碧霞宫后,浚县庙会成为华北地区影响最大的古庙会之一。

  在上千年的时间内,数不清楚的香客中,累积了大量偶然的“显灵”事件,于是方圆数百里广泛流传“浚县山,灵”,前来朝山进香赶庙会的人就更多,并且形成了独特的规矩,来浚县进香必须连来三年:头年许愿,第二年显愿,第三年还愿。每年来都要住三天,这样才“功德圆满”。

  如此一来,浚县庙会招来了众多的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80多个县的人都来赶会,进香朝山的、祈福求子的、游玩观赏的、做买卖的,人潮如涌。这里每年正月、八月举办两次庙会,正月庙会尤其热闹,会期从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最热闹的几天,每天人流量有二三十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07-6-19 作者:姚伟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