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鹤壁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2013/4/16 17:21:58 点击数: 【字体: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走进杨玘屯,随处可见泥塑作坊。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在对杨玘屯泥塑保护扶持过程中,政府花了很多心思。今年元宵节,县文化宣传部门邀请了全县以及省外128家民间工艺师来浚县展卖自己的作品,免费为他们提供摊位和食宿,杨玘屯有多个泥塑名家也在其中。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猴是杨玘屯最富灵性的作品,它的创始人是张希和,如今“泥猴张”的弟子不少。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学着大人做泥人是孩子们的玩耍内容。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塑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人工烧制。这是最原始的泥塑制作过程,如果改成电炉大批量烧烤,不知是进步,还是倒退。

吹响“泥咕咕”的村庄——豫北泥塑第一村

 泥咕咕是杨玘屯泥塑的代表作,它起源于1300年以前的瓦岗军将领杨玘父亲之手。

    豫北浚县城东的杨玘屯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村庄。
 
    杨玘屯因隋朝瓦岗军的一个将领杨玘的名字而得名。杨玘自小爱鸟,其父便给他捏了能吹响的泥咕咕供他玩耍,父亲的爱举激发了小杨玘自己动手捏泥玩的兴趣。长大之后杨玘投奔瓦岗军,因其英勇善战做了将领,其泥咕咕成了他的进军号令。隋朝末年瓦岗军攻打黎阳(浚县古代名称)粮仓,杨玘再次吹响泥咕咕,终以惨重代价而获胜。为祭奠阵亡战友,杨玘与士卒从黄河边取来胶泥一同捏制螺号(泥咕咕)和骑士,以表达对死难将士的怀念之情。从此捏制泥玩的手艺便在当地流传下来,杨玘屯兵的地方也成了“杨玘屯”村。
  
    杨玘屯村民泥塑的爱好代代相传,如今,这个以泥塑而闻名的村庄有800多户,4000余人,家家捏泥玩具,户户卖泥玩具。农闲时各家的院子里、窗台上、炕桌上、案板上,到处晾晒着泥人、泥咕和其他手工艺品,每逢正月和八月庙会,各家各户,男女老幼挑担子,或推车提篮进城赶会交易。由于赴会的游人来自四面八方,泥玩也就伴随着游人的脚步传至晋、冀、豫、皖、鄂、苏多个省区。
  
    由于杨玘屯的泥玩历史悠久,形态古朴,影响广泛,具有深远的人文背景,2002年国务院将其连同民间社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世纪杨玘屯的泥塑传人是王兰田,他的泥咕咕和骑士朴素而憨厚,原始而深沉,观其作品,似乎能够体察到古人的情感气息。2009年元宵,王老艺人溘然长世,这对杨玘屯乃至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都是重大损失。令人欣慰的是王老先生在世时把他的手艺传给了众多泥塑爱好者,使该村又涌现了“泥猴张”、“泥人宋”、“脸谱李”、“魂子宋”等多位年轻艺人,其中“泥人宋”和王兰田之子王学锋被河南省文化宣传部门指定为“民间文化传承人”,王老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杨玘屯泥塑的可贵之处在于以纯手工艺性质保留了古人的原生态艺术。随着手工艺品的市场化,少数艺人开始采用模具进行批量生产。今年2月中旬,当地政府请专家论证探讨把杨玘屯泥塑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希望把泥塑艺术蛋糕做大,造福百姓。这无疑是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行动,但围绕如何保护,如何发扬光大问题,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许应该对村民做些观念与学术性的引导。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6-11 作者:延婧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